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考虑能源与排放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并分解中国36个工业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分析了工业节能减排的转型特征。以此为基础,采用面板技术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非对称影响。结果显示,工业能耗与排放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高能耗与高排放强度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最大,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次之;能源消费结构对减排具有重要影响,在减排政策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梁一鸣  雷社平 《价值工程》2019,38(21):11-14
利用STIRPAT面板模型分析中部六省2000-2012年碳排放情况,发现:六省的碳排放量递增,碳排放强度递减,地区差异显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成立。城镇化水平、技术水平与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呈负相关;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呈正相关。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中部六省2015年、2020年碳排放量分别达到12万吨、18万吨,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6.7吨/万元、4.7吨/万元。最后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兰西城市群各县(区)战略性新兴企业位置大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产业空间密度的变异系数项,分别从“规模”和“形态”两个维度综合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结构。利用面板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线性、非线性以及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蔓延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蔓延型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当城市规模跨越门槛值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蔓延型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和显著水平逐步加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综合反映出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蔓延型发展对本地碳排放强度降低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邻近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蔓延型演进也会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测算我国227个地级市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并建立分析模型,验证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土地财政推动土地非农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张,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城市化导致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这降低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进而使得碳排放强度上升。我国可以通过纠正这种扭曲,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达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
城市碳排放清单评估研究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芬  毛洪伟  赖玉珮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136-139,143
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对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以深圳市为例,通过清单方法分析主要碳排放源和碳汇,核算排放总量和强度,剖析深圳市碳排放现状和结构,根据定量结果进行空间布局显示。结果表明,深圳市地均碳排放密度处于中等水平,区域整体低碳效果较好,研究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交通组织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潜力以及地理环境特征等与碳汇的规模、碳排放关联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因煤而兴的山西省同样也是碳排放大省,根据IPCC提供的能源排放系数计算出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运用LMDI(迪式指数分解法)将山西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为产出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强度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对山西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加起到关键作用,能源强度效应是减少山西碳排放总量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山西碳排放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山西应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煤炭清洁利用,大力推广新能源,同时逐步推进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用市场化的手段控制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环保战略下企业降低成本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高资源生产力资源生产力是指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总量。提高资源生产力是通过对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出之间的对比,探寻潜在效益以提升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企业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生产产品并非需要拥有成本最低的原料,而是通过应用最先进的科技和原料使用方法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例如,  相似文献   

9.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物流业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系统地分析物流业碳排放脱钩的驱动因素,推动物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将有效支撑“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以江苏省为例,借鉴IPCC核算方法,核算该省物流业的碳排放量,发现2005—2019年,物流业的碳排放量不断攀升,2019—2021年,增速减缓甚至呈下降态势。研究期内,物流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的均值为0.67,整体处于绿色低碳发展较为理想的状态,但脱钩指数值仍较高,要想实现强脱钩目标依旧任重道远。通过LMDI因素分解,发现经济产出、能源效率、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脱钩起阻碍作用;能源强度和碳排放效率对碳排放脱钩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碳约束环境下,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监管风险的大小,碳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对2010年入选S&P500的85家企业碳排放量及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监管环境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较大,高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低排放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碳税征收对我国宏观经济及碳减排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模拟分析了2007-2020年期间不同碳税水平、不同能源使用效率、不同碳税使用方式对二氧化碳减排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部门产出及其价格、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单位碳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能源使用效率越高,单位碳税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越大;在能源消费环节征收碳税,同时降低居民所得税税率,并保持政府财政收入中性,可以实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实现碳税的“双重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12.
深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1990年--2009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且其贡献率也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负向影响因素,其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广西14个地域的工业增加值与工业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广西的工业发展对能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应当统筹好协调工业化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加大研发投入降低工业能耗;工业能源的利用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老牌地市因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或自然禀赋其工业化起步较快,能源利用效益也相对较高,政府在制定广西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注意考虑工业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和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采用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对1995-2011年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除1997-1998、2002-2004年的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状态以外,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弱脱钩关系。从行业看,农业、食品/饮料/烟草业和其他制造业脱钩状态最为显著;石油/炼焦加工,金属冶炼/压延行业的脱钩状态最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拓展的Tapio脱钩模型得出:人均收入和能源强度是影响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的影响则较小。因此,我国应通过提升高碳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速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以实现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贸易隐含碳以及增长与能源关系相关研究,推导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计算CO_2排放强度矩阵,测算中国24个工业行业国内CO_2排放和出口贸易CO_2排放,证实部分行业属于高排放和高能耗行业,而且部分行业出口贸易国内碳排放比重较高;基于测算结果选择中国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比重较高的11个行业,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个体固定效应检验,结果证实这些行业能源消耗与产出长期稳定关系和较大的弹性系数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强调排放消费者负责制的排放责任认定原则,强化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较高行业的产业结构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碳约束环境下,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监管风险的大小,碳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对2010年入选S&P500的85家企业碳排放量及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监管环境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较大,高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低排放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收集2005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具体分析了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创新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增高是由于我国能源的高速消费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由此得出,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降低碳排放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对于重庆这种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老工业城市,研究其高排放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对于如期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数据表明,重庆高排放产业碳排放占重庆碳排放总量超过40%,减排空间巨大.提出产业结构优化、运用低碳技术、能源结构调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我国工业碳排放变化进行机理分析。以此为基础,根据能源消费特征将工业行业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检验,研究行业异质性对碳排放变化的长短期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行业对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子迥异,并且长期关系也表现出不一致性。两类行业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短期调节,可以自动实现行业发展与碳排放的长期均衡,但调整力度和方向不尽相同。此外,文章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胡锐 《价值工程》2010,29(23):46-48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目前企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利用2008年武汉市企业能耗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企业能源强度的行业、企业规模、能源价格和能源结构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企业能源强度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