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菲  纪锋  王怡  罗杰 《价值工程》2013,(26):14-15
在油气资源型城市面临油气资源储量大量耗竭、生态赤字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油气资源型城市积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其转型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油气资源型城市大庆市为例,在介绍大庆近年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庆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促进大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应对策。现在的大庆已变为以"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北国温泉之乡"为城市名片,以石油产业、石化产业、服务外包产业、乳品加工产业、旅游产业等为主,多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强市。  相似文献   

2.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总被引:70,自引:11,他引:70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企-民共治.  相似文献   

3.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自2008年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以来,从低碳理念的树立到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提出,到培育低碳产业的发展,保定市始终坚持着明晰的发展思路。保定市在低碳建设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也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总结了保定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自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用而生,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理想.文章综述"低碳"的有关理念,结合英国和日本等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宜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并彰显低碳城市理念的道路,重点以能源结构低碳化、经济结构低碳化、社会发展低碳化以及技术发展低碳化为突破口来探索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低碳城市建筑领军者沙龙第一期"绿色建筑行动的关键环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于5月19日在北京举办。  相似文献   

6.
《楼市》2012,(21):68
悠悠清山、迢迢碧水。千百年的富春江浸润出桐庐低调、恬淡、闲适的城市文化特征。而伴随着桐庐"中国画城""最美县城""生态宜居国际花园城市"等多张城市金名片的创建,伴随着桐庐与省内其他城市、与杭州交通距离的进一步拉近,这个自然风景优美、历史底蕴浓厚、不限购  相似文献   

7.
从“以评促建”到“评建结合”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城市评价对于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梳理了低碳城市评价的相关概念内涵及其研究状况;建议将"评价"和"建设"结合起来考虑,并对"评建结合"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对低碳城市评价今后的研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政府观念更新困难,‘面子工程’市场仍然较大""旧城改造难度大,导致交通拥堵难以有效解决""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交通管理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和沟通,项目推进难度较大""环境污染制约严重,城市承载力面临考验"等瓶颈制约,要突破这些瓶颈制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树立全球化视野,统筹谋划国家中心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人口疏解和工业疏解,提升城市的宜居宜业性;多中心设置商业中心,交通规划和建设全面跟进;深入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城市智能交通;政府和民众齐抓共管,大力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协办,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低碳城市建筑领军者"第二期沙龙"区域视角下的绿色建筑发展"于2012年9月15日在上海举办。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将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任务,遵循城市功能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发展城市工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完善规划指标体系,推行规划环评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研究推广节能技术,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气候变化问题急剧升温,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低碳城市创建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湖南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开展低碳城市创建工作,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战略要求,是推进"两型"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探索传统城市化向高效低碳经济模式全面转型的重要举措.洞察国际社会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向;明晰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湖南低碳城市创建的战略重点;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为湖南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中西部区域城市发展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本报告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之一,吸纳了国内相关领域众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的五个主题框架(最新进展、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实践与探索、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碳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低碳城市包含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本文通过分析低碳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阐述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及制约因素,构建了低碳城市的五大支撑体系框架,即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金融、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提出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市民多主体参与,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低碳城市建设要规划先行,通过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把握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本文就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等作了论述,以期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诟病,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和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基于已有的低碳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市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必然是"社会人文系统—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城市发展模式必然是集低碳目标和生态理念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环境压力骤增。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我国减排压力迅速增加。保定市2008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为两个首批入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城市之一,保定市低碳经济之路对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明》2012,(6):48
2011年底,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在北京发布首个中国低碳城市评价结果,苏州、北京、天津等在城市低碳发展名单中名列前茅,河源、湛江、梧州、池州、海口等城市位列"年度空气质量一级天数"前10位,上海、深圳、厦门、珠海、广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与自然"两个中心"、"两种价值"的生态文明思维,分析了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的价值内涵,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并以城市价值最大化为核心提出了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要自觉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需要走向低碳,中国也在努力走向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式还是把发展的收益返还到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建设之中。"潘家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来探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6月27-28日,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江苏扬州召开。围绕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主题,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本届大会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