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正>2010年7月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当年设计的改革目标——逐步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已经基本完成了多元化市场主体构建和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这两项关键性的改革。同时国家对棉花市场  相似文献   

2.
一、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要点简介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是国家为维护国内棉花市场稳定,保护棉农、流通企业、棉纺织企业等多方利益建立的一种对棉花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一)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建立的背景。2010年度棉花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过山车"式的价格走势使棉农、棉花流通企业、棉纺织企业等各棉花市场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一、棉花贷款管理环境出现了积极变化首先,从外部环境分析,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正在按逐步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新体制的预定目标积极推进,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棉花购销价格基本上由市场机制形成,农民与棉花企业,棉花企业与用棉企业自行决定棉花购销价格,三者利益关系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二是棉花经营渠道拓宽,经营主体增加,市场竞争机制开始形成。国家放宽了棉花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棉花经营除棉花公司外,相继出现了农业部门的良种厂、农场和纺织企业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要在国家管好储备、进出口和质量的前提下,从1999棉花年度起,放开购销价格,拓宽流通渠道,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机制。"这表明,近50年来棉花实行严格计划管理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是国家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国家宏观政策对棉花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棉花流通基本上实现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棉花资源的新体制,运用多种宏观政策对棉花市场进行调控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运用棉花进出口和棉花国家储备调节市场需求方面做得更为突出。该文主要对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和国家专项储备两个手段对市场的实际影响做以绩效分析,并对棉花产业长期稳定发展,建立宏观调控长效机制提出一些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打破了棉花流通体制的旧格局,实行具有竞争活力的新体制,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现棉花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棉花生产合理布局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棉花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建国后的几十年中,国家一直实行着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原有的棉花流通体制暴露出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计划往往脱离实际,不能及时反映棉花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机制不灵活,不利于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难以有效地引导棉花资源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制约着纺织工业优势企业的发展。国务院适时作出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拓宽棉花经营渠道,理  相似文献   

7.
一、棉花企业存货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一)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 199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规定从1999年9月1日起,棉花的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国家不再作统一规定。国家主要通过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等经济手段调控棉花市场,防止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遇有特殊情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构建适应市场配置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保障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顺利实施。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市场配置下,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1)改革现行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计划体系;(2)改革并建立能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配置、收益公平分配的土地财税制度;(3)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限制土地使用权,克服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性;(4)为实现公共利益征收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由国家确定其土地用途;(5)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6)尽快制定《土地基本法》。研究结论:目前应首先改革财税制度,把建立稳定的、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地税体系作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口,为全面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改革注重以市场化为取向,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发挥价格杠杆调节粮食产供销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防止了“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对实现全国粮食总产量“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升”,以及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维护市场基本稳定等,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以及一系列新变化和新态势,出现了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天花板价格”、“粮食增产、库存增加、进口增多”等现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因素测定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一、问题提出1985年以前我国猪肉市场基本属于计划管制,政府对生猪生产、消费和流通等方面均实行计划管制,排斥市场功能,因此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波动不明显。但进入1985年以来,我国猪肉计划流通体制开始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过渡,国家放开生猪和猪...  相似文献   

11.
一、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探索。先后推出了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保护价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两线运行”机制,“四分开一并轨”、“四分开一完善”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措施,目前又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不难看出,粮食流通由政府控制逐渐向市场化过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渐接近总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是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是在1996年改革棉花供应体制和1998年放开棉花购销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棉花资源的棉花流通改革的继续。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出台了《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这标志着我国棉花流通直接地纳入市场化法、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长,粮食库存压力加大,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进口增多,国内粮食阶段性供大于求和部分品种供求失衡,实行直接价格支持政策面临的困局;分析了当前国家调整和改革粮食流通支持政策,探索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的改革措施。提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须向市场化进一步推进,要逐渐增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农业是弱质性产业,需要国家不断增强财政支持和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新型粮食流通体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 根据国情,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因为中国推行的是调控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粮食经济采取间接指导的方针,即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一方面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国家储备粮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调节供求和价格),使市场价格接近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另一方面让市场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形成价格,以指导粮食的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包括贸易商和进出口商)的经营活动。当市场粮食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粮食作为重要农产品,其流通也应以市场化为取向,所谓市场化,就是以市场而不是计划作为粮食流通的渠道,以市场主体而不是行政主体作为粮食流通的执行者,以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定价作为形成价格的途径,以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调配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粮食流通的现状与分析 (一)现行粮食流通制度的分析 1985年开始的粮食流通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为粮食市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国家宏观调控创立了新的基础,也为企业搞活经营提供了市场环境。但是,由于流通改革在战略思想上不完善甚至还有某些错误;在战术上不配套、没有过硬措施,也没有总体和分步骤方案,透明度不高,五年多来,原来的计划购销削弱了,作用范围缩小了。它的一套配套机制也受到冲击,而市场机制又没有形成。因此,两种机制的积极作用都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消极因素却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分析其意义有二:一是确立市场机制是配置棉花资源的基本方式,具体为“完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拓宽棉花经营渠道,转换棉花企业经营机制,降低流通费用,建立新型的产销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粮食流通领域信息化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自1984年至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方面坚持了改革的市场取向,在价格机制、购销渠道、培育市场主体等有了较大的突破;一方面注重了国家宏观调控,在储备、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等方面也打下了基础。可目前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粮食库存量大,政府财政补贴过多;政府宏观调控困  相似文献   

19.
棉花质量问题关系到产、供、销各方面和利益。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棉花流通体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棉花的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经营渠道逐步拓宽,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在棉花流通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棉花质量得不到保证,多渠道、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因此,今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一放”、“二分”、“三加强”的棉花政策。即:放开棉花经营;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调控效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棉花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国家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适应新的棉花购销形势的棉花收购、加工、经营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目前,国家已相继出台了棉花收购、加工经营企业资格认证条件及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并完善了棉花储备体系,在棉花质量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些 监督和处罚制度。但纵观历史,棉花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棉花产、供、需各方的突出问题,在一些特殊的棉花年度,还表现得特别严重。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棉花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离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棉花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完善棉花质量保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根据当前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结合当前我国棉花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棉花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决定从1999棉花年度开始进一步改革棉花流通体制,目的是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也就是说棉花购销价格要放开,棉花流通渠道要拓宽,棉花的计划"饭碗"将逐步被打破。棉麻企业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有何具体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全国产棉大县之一的新余市渝水区棉麻公司及所辖企业进行了一次重点调查。一、存在的问题(一)经营体制问题当前,棉麻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多弊端,渝水区棉麻公司直接归供销社管理,公司下辖四个轧花厂及两个附营企业(已划转),负责15个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