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土地违法行为从广义上讲是一切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规,给社会造成危害、有过错的行为;狭义的土地违法行为仅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规定,但尚未造成犯罪的行为。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狭义的土地违法行为。当前土地市场活跃,诸多相关土地违法问题伴生,主要表现在未批先用、以租代征、违法审批、违规出让、行政不作为等方面。那么,行为主体为何要选择违法行为?其动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博弈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博弈模型、地方政府与农民间博弈模型的基础上,解释了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原因,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可以从土地违法行为中获得巨大收益,农民没有能力阻止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中央政府主要根据国民经济形势来确定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是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土地和矿产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人均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有量都比较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极其重视国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但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违法案件仍大量存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些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主要有:不受理群众举报或对土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在办理土地违法案件中徇私舞弊,不能如实调查取证或擅自更改案卷材料,包庇纵容违法者;对违法行为处罚畸轻畸重,因人而异,显失公平;不按照法定程序执法侵害相对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正>湖北省鄂州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已全面步入常态化、正规化,但登记工作在操作层面也还存在多重难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统一登记中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难。主要表现在:有的业主有房产证无土地证;有的业主有土地证无房产证;还有"两证"全无。目前,全市"两证"不全的近1.5万户。究其原因,一是因用地手续不全、土地用途未变更或土地出让金未交清等,无法办理土地证;二是有用地手续,但由于规划、质检、消防等原因  相似文献   

5.
土地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而必须承担的责任.承担土地法律责任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土地违法行为.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可将土地违法行为分为土地行政违法行为、土地刑事违法行为和土地民事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6.
农用地隐性市场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农用地隐性市场的调研,发现农用地存在三大类隐性市场,即违法市场、触法市场和失范市场。前两类隐性市场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规模较大,影响较深;后一类隐性市场区域差异不明显。农用地隐性交易的市场主体多元化,但地方政府是主要违法主体。分析表明,农用地隐性市场的存在是相关制度安排非均衡的结果。因此,修补土地制度的纵向断裂和横向裂缝,以及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权力约束,是治理该市场的重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基层国主管理工作者,常年工作在土地管理第一线。在工作中我发现,基层土地执法存在很大难度.有时一起简单的违法占地案件也很难了结。有的土管人员受到人身攻击,遭到辱骂或殴打。一起违法占地制止不了,随后就有若干个违法者如法行事。虽说土地监察大队立案查处,但法律没有赋予其强有力的执行手段,等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违法行为已成既定事实。为此,笔者建议可否设立“土地公安”机构。此举好处至少有三:其一,严肃执法。有了“土地公安”,便可对围攻\刁难、谩骂、殴打主管人员,妨碍执行公务者及时严肃查处,这样土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格局、驱动力与转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格局、过程与模式以改进土地管理政策、调控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横向比较法。研究结果: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格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高度吻合;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在空间上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梯度减小,局部呈"条带状"和"抱团式"集聚;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局变化、城镇化、差别化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转型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转型周期呈现"S型"演化态势;各省市所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土地利用转型的中阶稳定态。研究结论:应选择差别化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塑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究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发展不平衡及其影响效应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国特定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以及土地利用与管理实际,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确实会导致更多土地违法案件的产生和违法用地规模的增加;另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对土地违法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违法面积上,而欠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违法案件数上。研究结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土地违法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和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减少土地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10.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2001年头10个月国有粮食企业买卖合同纠纷较上年同期呈上升趋势,货款诈骗时有发生,消耗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甚至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因此,粮食企业如何加强对买卖合同纠纷及诈骗的防范,显得十分重要。买卖合同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1.对方没有订立合同的资格,或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其表现形式为:订立合同的一方根本没有提供法人资格证明;有的虽提供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副本或复印件,其实是伪造的;有的虽提供了正式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实际是虚报注册资本,无实有资金,没有履…  相似文献   

11.
土地违法心理初探陈国荣土地违法行为总是在违法者心理倾向支配下产生的。防范和矫正土地违法心理,将对预防和遏制土地违法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土地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目前土地违法行为的种类有非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许多地方都在搞中心村建设,这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起了重要作用,但笔者也发现不少中心村在用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有的问题非常严重,值得重视。问题据笔者调查,中心村建设用地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无地可用1-因土地全部发包而无地可用。不少地方虽然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确定了中心村建设用地的位置和面积,但由于未能及时与土地发包方联系、协调,未能将之与土地发包工作衔接,或者由于土地发包在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在后,致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中心村用地全部被发包殆尽,承包方…  相似文献   

13.
基本情况从我国解放立国迄今已经整整五十个年头了。回顾往事,历历在目。立国初期,我国发展经济沿用了计划经济的作法,对于土地一直实行无偿、无期限、无流动的使用制度,简称“无政策”。当时,国家管理土地的方式,原则上采取了哪个部门用地由哪个部门管地的模式,实际是一种多头分散管理的局面,如农村的农业土地,归农业部门管理;林业用地归林业部门管理;水系用地归水利部门管理;城镇建设用地,有的归内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城建部门管理;农业集镇扩建占用土地,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管理规划的部门施行管理,也有的是由农委机关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国土资源部日前出台了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立案标准,要求各地对于非法转让土地、非法占地、破坏耕地、非法批地等土地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的,应立即予以立案。违法行为包括: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非法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规避法定审批权限,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形成的历史,分析了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缺陷:难以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供应政策;对部门的土地利用行为缺乏应有的制约;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缺乏应有的制约和监督;导致了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阻碍了统一有序的土地市场的形成;耕地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提出了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概念设置是为了改变先前农地两权分置模式的弊端.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对极易混淆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土地承包权是一种单独的成员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在土地分配上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用益物权,该权利虽然具备一定的成员权属性,但主要的权...  相似文献   

17.
英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合市场经济的、比较成熟的土地征购补偿制度。英国土地强制征购与补偿的原则、目的及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土地征购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具有独立的司法与行政权力的仲裁机构;土地被征购者的补偿范围相对宽泛。对我国的启示:增进土地征收中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利益;建立健全征地过程中的纠纷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保障为公共利益而实施土地征收中失地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征用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四条基本思路: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土地产权多元化;修订征地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事后救济制度,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0月20日,我市土地执法监察快速反应系统正式启动。这是我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市区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快速及时接收和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线索,快速指挥调度市区土地监察力量,快速出击违法现场,快速制止土地违法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