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多元化发展,需要明确该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方法]文章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镰刀弯\"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其他作物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差异.[结果]\"镰刀弯\"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物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变动速度不同.[结论]\"镰刀弯\"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优势差异,在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且不形成过度供给的情况下,增加优势作物的种植,最终形成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长江中游四省的粮食作物结构内部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以分析粮食连年丰收背景下作物内部增长的结构与竞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水稻不具备结构性优势与竞争优势;小麦同时具有结构性优势和竞争优势;玉米具有结构性优势但是缺乏竞争优势;豆类、薯类无结构性优势,但是豆类由于单产水平提高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农作物内部结构看,2004年以来长江中游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62%的比例。其中四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扩张空间有限;安徽和湖北小麦有较大幅度增长;除江西外其他三省玉米均呈现出上涨趋势。长江中游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自身资源与环境优势,从结构与竞争力出发,调整水稻生产品种结构、提高品质,积极支持安徽和湖北北部小麦生产,克服玉米生产限制性因子、提高单产水平,以进一步发挥区域作物结构优势,增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支持“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促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是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多方利益,在财政资金有限、商业性金融投贷门槛过高等条件制约下,政策性金融有效参与,是推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当前,以玉米、大豆、饲草、经济林果等品种调整为核心的种植结构优化,以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种植与草食畜牧养殖为核心的农牧结合和以农产品仓储加工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等三大领域应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提供支持的重点领域。一,玉米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4.
<正>不种玉米种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2016年是我国玉米走向市场的第一年,连续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转变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不种玉米种什么困扰着我国广大农业从业者。既然玉米多了,种杂粮杂豆和蔬菜行不行?他们的市场需求是否饱和?效益如何?2017年他们的走势是牛市还是熊市?一系列问题摆在广大农业干部和农民面前。为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挥信息引导市场作用,了解杂粮杂豆和蔬菜2016年运行特  相似文献   

5.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总体看,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替代产品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亟需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轮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区域是镰刀弯地区。这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这个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镰刀弯”政策影响下全国玉米变化规律,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至关重要。[方法]采用综合考虑植被物候和叶片水分变化的玉米制图方法,结合海拔、坡度、积温和降雨等不同环境因子分析“镰刀弯”地区玉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通过2 767个调研点位验证,总体精度达9082%,Kappa系数为086。[结论]2015—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减少约27948万hm2,比例下降64%,其中80%以上减少玉米集中在“镰刀弯”地区。4年来“镰刀弯”地区玉米减小面积近90%发生在东北冷凉区与北方农牧交错区。东北冷凉区玉米面积先减小后微弱增加,面积整体下降约117%,玉米减少主要发生在玉米种植面积大且较为密集的地区,而在海拔较高、积温低和降雨少等自然环境较差区域玉米相对减少比例更大,更易受政策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面积减少约135%,与其他环境因素相比,降雨不足对玉米种植变化的影响更大。综合考虑实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对“镰刀弯”政策的实施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和进口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国内出现粮食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三高"叠加局面,其中玉米阶段性供求过剩矛盾尤为突出。为从源头上控制玉米产量,对东北"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面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粮农收益如何保障等问题亟待研究。对东北地区玉米、大豆收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玉米亩均收益高于大豆和单位产品价格是粮农选择种植玉米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和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及有关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4~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本文通过对粮食产量公式的分解得到粮食增产来源于作物单产、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调整三方面的因素,并进一步测算了以上三方面因素在"十连增"期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作物单产水平提高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为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粮食单产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各种投入、政策、气候和农户行为对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力度、种子和机械作业是推动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温度和降水量对小麦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预期种粮收益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未来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将日益依赖于优良品种和机械投入,而这些必须有政府农业科研和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失灵,更多的反映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行为博弈。探讨和研究各个主体的策略选择与博弈行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前提。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从法律、经济等多种视角提出对参与者行为的约束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要尝试在修正完备法律、完全信息等假设基础上,将法律作为一个变量和因素引入进食品市场行为互动中来,以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监管。  相似文献   

10.
李新  匡远配  肖耀 《南方农村》2013,29(4):41-46
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且我国粮食大省的粮食产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基于对湖南省湘阴县、株洲县和汉寿县的实地调查,回收了50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农民种粮的总量、结构和效益,从而对粮食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因素主要有:粮食生产成本、专业化水平、国家政策和粮食风险等,并据此提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在于实现粮食商品化。如何达此目标?纵然路有千条,但始于足下的共同起点是,正视糕价跌入“谷底”的现实及其背景,探求粮价走出“谷底”的模式,改善粮价走出“谷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13.
该文依据1998~2012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成本资料,运用时间序列 Holt-W int ers 无季节型模型及趋 势—— ARMA 模型构成的计量经济组合模型,对2013~2017年山东省粮食种植单位面积实际生产成本进行 预测。研究表明,山东省粮食种植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将持续加速增长,玉米将以年均增长9.48%的速度 由2013年的5 913.30元提高到2017年的8 495.25元;小麦将以年均增长8.79%的速度由2013年的7 355.55元提高到2017年的10 305元。成本高、加速增长将成为2013~2017年山东省粮食种植单位面积实 际生产成本变动的主要特征,成本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制约粮农种植收益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应对 粮食种植成本过快上涨,提高农户种粮收益的对策建议:(1)积极推广集约利用主要生产资料的先进技 术,鼓励节约用肥和提高化肥效能、提高粮食单产、节约机械作业费及节水的技术进步;(2)积极培育农 村新型经营主体;(3)大力推进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生产;(4)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自2004年民工荒发生后,与农村仍存在大量边际产出低下的剩余劳动力相伴随,工业部门却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供给短缺,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关注。根据刘易斯模型,目前形成争议的转折点问题,准确地说应当是劳动力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刘易斯第一转折点。本文围绕农业劳动力剩余总量、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等评判刘易斯转折点相关问题的指标,针对当前出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逆转、农民工工资普遍上涨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等几大焦点问题进行了综述。结论认为,在中国,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尚未来临,但中国劳动力供给形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系着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应当继续开展拓展性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1998~2012年山东省及全国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收益、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数据,运用粮食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及熵权法对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2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相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显著;玉米种植效益呈直线下降趋势,小麦种植效益在波动中上升;1998~2012年平均玉米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10.08%,比小麦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117.01%低6.93个百分点,表明玉米平均种植效益水平略低于小麦的种植效益水平。山东省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效益:(1)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减少粮食种植劳动力的数量,提高活劳动生产率;(2)提升生产资料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物化劳动生产率;(3)加大资金、技术及劳动力投入,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升粮食土地生产率;(4)提高粮食生产资金的利用效率;(5)扩大粮食出售数量,提高商品率。  相似文献   

16.
17.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先行资本",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系统评估了2000—2013年中国28个省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分别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和"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PSVAR)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并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粮食主销区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而言,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促进了我国粮食增产;分区域而言,农业基础设施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粮食增产效应,表现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此外,农业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短,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增产效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农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仅局限于总量基尼系数的测定,不能准确地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收入分配均衡性的内在机理。本文通过对总量基尼系数的分解,测算了不同收入构成因子自身的基尼系数,进而明确不同产业的发展是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农民总收入分配的。同时认为,在现阶段,基尼系数的增值,是经济理性预期的目标,在平等与效率的两难选择中,应该在有效率的经济中促进平等。  相似文献   

19.
20.
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在对农林牧渔业所需的劳动力与乡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总量、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角度,对民工供给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到2003年年底,中国乡村尚有未达到城镇退休年龄的剩余劳动力7700万人;但25岁以下民工存在着700万人的供需缺口,主要是25岁以下女工供不应求。因此,虽然目前总量上不存在“民工荒”,但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乡村劳动力确实可能供不应求。今后,中国乡村有可能出现青年劳动力短缺与中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