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3月25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在成立仪式上指出,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填补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而且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为加强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农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方法和技术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体系,已渗透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近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启动和评选,唤起了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其保护与传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研究试图探析数字化方法和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和前景,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现状的梳理,结合相关领域的实践,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三个层面的应用前景,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如建立信息数据库;农业文化遗产个体或系统的数字化,如建立数字化保存、展示与传播应用;研究方法的数字化,如利用数字化方法辅助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定量化、可视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加全面掌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定量化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尝试以中国境内已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62处农业文化遗产为数据源,通过ArcGIS 10.3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研究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1)农业文化遗产呈带状分布、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属聚集型;(2)农业文化遗产地域间差异明显,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和东部,长江、黄河流域内多而流域外少,沿海多而内陆少,西南部多于西北部和东北部;(3)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聚集区域有5个,主要以京津、浙东、陇东、黔东、滇西为核心;(4)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独特的地域资源、差异化的民族特点、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结论]在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引入将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未来需要深入发掘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管理、资源评估、保护规划的运用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其影响和成效不断扩大,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农业部决定组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2014年1月16日,农业部专门召  相似文献   

5.
<正>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以及我国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农业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和保护成果也逐渐增多起来。南京农业大学等一些大学开始招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生,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农业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呼之欲出。近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李明副教授和王思明教授最新撰写的《农业文化遗产学》又呱呱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倡议以来,已有22个国家的59项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被列入保护名录。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计划。我国是该倡议的最早响应者、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成功实践者和主要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项目在浙江杭州正式启动,授牌仪式在青田举行。在首批已确定的4个全球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中,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亚洲惟一入选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旨在对受到威胁的全球重要传统农业文化与技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遗产,2012年,当时的农业部开始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活动,至今共列入5批118项。这些遗产是中华传统农耕方式的优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环生态利用的模式,依然造福于当地。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遗产时,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中国的农业遗产中,水稻元素最为显眼。这与水稻在中国传统农业中的重大作用相匹配。中国是重要的农业文明起源地,在万年前开始驯化水稻,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0月23日,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在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授牌十周年纪念会上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贡献奖",表彰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的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在"遗产保护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农业聚落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江苏最具代表性的海岛型农业聚落文化遗产——连云港西连岛村的个案,通过对居民感知与态度的调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连岛村居民的遗产保护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及习俗、遗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对西连岛村总体保护状况的感知"一般",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开发及居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驱动;作为多数遗产地的普遍做法,居民对西连岛村的旅游开发普遍持"赞成"态度;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居民对参与保护西连岛村有较强烈的意愿。建议从提高公众遗产保护意识、协调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合理的社区居民参与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机制、实行有限政府主导下的农业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等方面,促进海岛型农业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社会重要的记忆载体。作为社会记忆的农业文化遗产为遗产地居民提供了集体性叙事、地方性认同以及日常互动秩序,构建了农耕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系统。文章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的困境主要在于遗产地的文化失忆,尤其表现为代际交流的记忆阻隔、回忆实践的集体离场和乡村时间的道德失序三个方面。因此,文章尝试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记忆范式,即通过唤醒遗产地及其居民的社会记忆,实现文化自觉,进而激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源性动力。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  王思明 《中国农史》2012,(2):119-129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研究中来,"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始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内学者纷纷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提出了不同见解,但始终未能形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发展演进的系统梳理,和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保护对象扩展过程的考察,澄清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这个问题;并从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两方面探讨了"怎样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细观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发现,截至目前,认定的五批共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茶文化系统占比最高,达14项。为什么茶文化系统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偶然!我国产茶历史之久、茶产区分布之广、茶产品领域之宽、茶产量之大、茶企业数量之多,均为世界之最,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茶系统,无论是品牌、规模、品质,还是生产力、发展力、影响力,都是中国茶业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茶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的重要源点。中国茶区别于世界他国茶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坚定坚守的文化定力、创新创造的文化活力!要真正使中国茶业从"大"到"强","茶文化"这面大旗必须高高扛起。  相似文献   

15.
数据化时代,媒体传播已然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启动和评选,使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探索传播在农业文化遗产传承领域的媒体应用途径、方法和前景。文章首先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研究重心等方面的诸多进展。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传播现状的梳理,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媒体传播图景并对其进行解析,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的媒体传播模式。研究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新趋势,既具有农业遗产学的发展前瞻性,还探明和解决农业文化遗产传播的相关问题,并指出今后的农业文化遗产将进一步丰富传播途径、拓展研究手段,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化,对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传播建设结合具有实践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与民间观念。从整体特色上看,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具有丰厚的地域历史内涵与地域文化特色,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反映了江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关联性,是江苏文化具有多重文化交汇、多元共生的重要见证。从保护对策上,应该在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上,重视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的全面传承与发展;重视文化重构,强化其文化内生力;文化产业介入与公共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工作。  相似文献   

17.
重视对原居民生产及其生活方式原生性的活态保护,关注原住民发展愿景,并开展针对性的发展计划,促进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思想。全球生态博物馆实践已开展近半个世纪,积累了很多有益的遗产保护经验。本文通过对活态遗存的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博物馆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两类遗产保护的任务、哲学观、社会价值共同性的分析,针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尚处于探索中的现实,借助成功的国际生态博物馆实践经验,从生态博物馆的区域与整体保护思想、"活态"体系保护方法及其生态教育理念三个方面加以借鉴,以推进对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学术热点和现实问题。中国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包含了古遗迹、文献资料、技术器物和思想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农业文献类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在农业史、经济史、技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乃至整个文化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我国现存的2000多种古农书文献中,南北朝时期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9.
<正>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栽培古桑树历史悠久,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在长久的种植过程中,智慧的夏津人种植桑树防风固沙,食用椹果充饥果腹,形成了以古树、沙丘、河流、村庄协调,农、林、牧一体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正>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形成的,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自2013年至今,江苏省已有8项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的高邮湖,环境优美,物产丰富,“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生态系统”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为例研究其生态系统的要素构建,对于深挖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以及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