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劳动是保持财富创造力的根本 从经济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无非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创造财富.另一件则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的效率和分配财富的均衡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轨迹,没有财富的创造,也就没有财富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实践中,社会主义碰到了一个难题:即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计划经济运行环境中,它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机制,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它要容纳绝大多数人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就会破产和全军覆没;而它如果容纳少数人创造和分配财富,加上垄断力量,却成了形成收入分配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财富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实践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创造财富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长以及人的自由和独立;财富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关系的载体。财富生产和财富权力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财富关系。社会“内卷化”的矛盾根源在于宏观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下行,不足以支撑微观财富权力的无限膨胀。社会“内卷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已经演变为以财富消费为核心,表现财富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要解决社会“内卷化”问题,需沿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制定并实施相关措施,包括树立马克思人本财富观;调节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扩大公共财富规模,建立公共财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江河 《特区经济》2010,(1):276-278
随着房地产资产在居民家庭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在社会财富的新一轮分配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财富效应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提出房地产资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拉大居民财富分配差距,是造成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将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关注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既要根据宏观经济平衡的要求保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与合理发展,也要从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调节房地产在居民财富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范春燕 《改革与战略》2014,(10):135-140
文章首先分析了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研究的观点;其次,分析了海外学者对改革与分配相关问题研究的方法与特点;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财富源泉、私有经济与剥削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财富源泉、私有经济和剥削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在于揭示了财富的源泉,财富的源泉和财富的分配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问题,财富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财富分配的依据是财产收益权与劳动收益权,剥削形成的关键不在于私有经济的发展,而在于私有经济发展中所引起的对劳动收益权的理论上和事实上的否定。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存在两种发展前景,关键在于如何调控和规范。  相似文献   

7.
程实 《浙江经济》2008,(6):30-31
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对全球财富分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汇率的财富效应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升值并不必然意味着财富增加,而贬值也并不意味着财富缩水。货币地位、经济协调性和风险管理能力共同决定了汇率效应的正负和大小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增长方式将给社会的意识形态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第一,人们的分配观念发生了改变。在财富分配上,财富的分配是以智力资本为轴心的分配的模式,改变了以传统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分配的理论,智力资本决定一个人的财富,拥有越多知识的人,将获得越多的报酬。已形成的知识作为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不存在稀缺问题,因此也没有成本递增,它可以反复利用,每一次对知识的重新利用都将产生新的效益,积累新的财富。在权力分配上,新的权力来源不再以金钱为基…  相似文献   

9.
徐寿松  周伟  陈冀  颜秉光 《发展》2012,(10):52-53
财富正在快速向少数人高度集中,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活力和创富环境,也暴露出当前财富分配格局的失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财富状况究竟如何?收入分配公平与收入分配平等是一个概念吗?我国是否需要建立财富统计?且看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高峰 《产权导刊》2010,(12):14-15
按照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财富分配不均已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在世界上只有29个国家财富分配不均的基尼系数超过中国,其中27个国家是位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国家,2个是在亚洲,即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相似文献   

12.
<正>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建立健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21世纪,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财富的分配依据。中国已经加入了 WTO,已经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对于财富的认知存在着许多误区,而这与我们没有建设一种良好的财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财富文化”这个概念并着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文化这一载体传播健康的财富观念,就是要使人们在涉及认识财富、取得财富、分配财富、使用和处理财富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4.
范化理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6):45-48
NGO按照“道德原则”,通过慈善公益组织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以弥补市场(第一次分配)与政府(第二次分配)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某种程度上的双重失灵。表现为:通过直接的财富转移,有针对性地帮扶特定弱势群体;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灵活多样的教育资助提升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水平。NGO还通过社团的力量来参与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决策,从源头上和政策制定上维护了其所关怀阶层的实际利益。促使社会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国资》2007,(1):82
1897年夏天的瑞士,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英格兰的财富分配实际上并不公平——大多数财富都落到了少数人的手中,约20%的人口掌控了80%的财富。由此80/20法则应运而  相似文献   

16.
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之外,很多价值问题已不能由劳动价值论解决,因此需要构建关于一般财富的价值论体系.财富包括商品,二者的价值却反映了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的内容.在经济学意义上,可以这样定义财富的价值:一定时点上物质资源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以及反映这种属性的交换能力.财富价值由其公允市价决定.财富价值的公允市价决定论,要求国民收入在投资层面按生产要素分配;商品价值的劳动决定论,要求国民收入在生产层面按劳动量进行分配.本文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价值论有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湖南经济》2003,(5):25-25
最近,记者访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请他谈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问题。高尚全说,“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这两个主体不能错位。首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如何创造财富?如何分配财富?这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财富的创造是前提,是第一位的,没有财富创造哪里来财富的分配?财富这二字过去曾被曲解过、歧视过,现在,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理论上的一个创新。像过去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资本、劳动力市场、科技工作也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我们讨论贫富问题,更多的是用收入分配的概念,但我觉得现在以收入分配的概念来说明当前中国贫富问题,能解释的已经很有限.要将中国贫富问题说清楚,至少要考虑到这样四个环节:首先是当年创造财富的分配状况,其次是财富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转移,再次是个人存量财富的变化,最后是个人或群体之间的财富转移.  相似文献   

19.
崔驰  路智雯 《南方经济》2018,37(9):107-122
文章运用Dictator game将禀赋的来源和不同的框架结合起来,研究这两种因素对人们分配行为的共同影响。禀赋的来源是指通过努力或者运气得到初始禀赋,不同的框架是指根据Dictator分配自己挣得的禀赋或者分配接受者挣得的禀赋,分为给予和拿取两个不同的框架。实验结果表明:1)禀赋的来源对人们的分配行为存在显著的影响;2)在通过努力挣得初始禀赋的情况下,强化了人们应得权利的意识,从而激发了框架对人们分配行为的影响;在靠运气得到初始禀赋的情况下,并没有这种强化作用,从而框架的影响并不显著。实验结果论证了微观行为会受社会情境的影响,即微观个体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适度社会化的人。另一方面,实验结果揭示了相对运气挣得的财富,人们更加认可通过努力挣得的财富,即在分配问题上人们更倾向于支持机会平等,更加支持勤劳致富。  相似文献   

20.
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社会的财富增长而产生的金融创新产品,这种业务是帮客户有效地将财富进行分配和投资的一种财务策划。当人们手中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所关心的就不仅仅是消费了,而更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地将手中的财富进行分配和投资。由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居民希望自己的资产有个好的理财顾问,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