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因素、报酬递增因素、政策因素在制造业集聚中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各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寻找这种差异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圈为例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有技术外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而且还包括经济开放因素;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积聚的显著因素有地理因素和内部规模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峰 《改革与战略》2011,27(1):120-123
文章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与现状,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目前面对的环境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研发问题、市场功能问题和产业结构问题,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三个方向:一是注重研发,二是市场转型,三是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经济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加之劳动力生产成本的相对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对产品标准日趋严格的市场准入等国际国内形势,恶化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文章通过对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测度,分析再工业化及其他因素对其产生的可能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参加国际规则的制定,并利用生产者服务业的创新形成与制造业的融合,最终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s),利用2000~2018年增加值贸易数据,从FTAs水平深度和垂直深度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协定深度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TAs深度的提升能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且相较于垂直深度,水平深度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FTAs深度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制造业类型和出口目的国(地区)类型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FTAs深度可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进一步的反事实模拟表明,加入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均会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且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效果最强,其次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最后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中国是否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的预测结果相比,区域贸易协定水平深度对制造业整体以及分类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崔寅 《天津经济》2023,(1):9-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天津在深入推进制造业立市战略过程中,也在深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立市战略建设。本文在阐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立市战略建设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影响该机制的主要因素,提出未来提升天津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制造业立市战略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技术分析中国1981-2004年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带动了经济增长。这一结果的政策启示是:中国要从一个传统制造业国家升级成为现代制造业国家,可以从引导装备制造业入手来引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镇江经济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过分依赖对能源的消耗,尤其是制造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文章立足江苏省镇江市制造业的碳排放问题,从低碳约束下镇江发展制造业经济的有利条件、镇江制造业在低碳背景下面临的挑战、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影响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多种因素、低碳经济理念下镇江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五个方面探讨了低碳约束对镇江制造业经济的影响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和动力。文章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投入、出口因素、制度因素等对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都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但劳动力投入、金融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驱动作用,因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代理变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域装备制造业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科学决策》2010,(7):47-52
基于2005~2007年中国省域装备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省域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省域装备制造业在空间上相互依赖,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不仅受当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受相邻省域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影响,技术创新和外贸出口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肖远飞  刘杰 《特区经济》2023,(12):129-134
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已成为促进中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基于“投入—过程—产出”逻辑,本文从要素投入等八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运用2014—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存在中介效应,尤其是对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更强。研究结论对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与调整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产业的地区集中能够产生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效应,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该文在现有集聚经济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包含企业异质性的集聚经济模型,分析了企业特征不同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估算了江苏省制造业行业的区位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江苏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集聚经济效应受行业中企业数量、企业所有权等企业特征以及行业规模扩张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信息》2009,(6):20-20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2月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1.9%,呈回调态势。 有关分析人士称,从2月份月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体系所反映出的经济趋势来看,可概括为服务业经济受节日因素影响回落较大,但总体市场预期仍显示经济在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关于数字经济时代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认知中,存在一定程度“唯技术论”的狭隘性与“蜂拥而上”的泛化性,这将不利于中国先进制造业抓住数字经济机会窗口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将数字经济时代先进制造业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视野与政府宏观政策的近中期视角内,创新性地提出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下先进制造业的生产要素、产业规模结构、品质、道路、市场定位与生态环境等六类特征;并聚焦颠覆式技术创新、“新基建”与“一带一路”“RCEP”市场需求、创新型与红利型制度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系统化关键性机会窗口。在秉持技术、需求与政策的三维度分析框架以及国内外历史与现实的两层面逻辑思路基础上,深刻总结了中国成就“制造业大国”经验与迈向“制造业强国”心得以及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会窗口成功经验,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时代重点技术、开发先进制造业终端与中端两个市场、提升先进制造业制度创新政策效果等核心对策建议。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数字经济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窗口,本文的研究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实现,进一步厘清了理论演进逻辑与阐明了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选用列联表分析、泰尔指数、对应分析分别对制造业行业与所有制类型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一是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和不同制造业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均存在不均衡;二是2003-2009年中国制造业区域不平衡性主要是由制造业区域内不平衡造成的,但区域间不平衡对制造业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在逐步加大;三是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格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且不同省份制造业所有制类型的分布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四位数行业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外部性的两种重要形式——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我们发现,从整个制造业来讲,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我们就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否存在产业间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地方化经济在大部分产业都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仅有少数技术含量相对高的产业支持城市化经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利用世界银行2003年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环境调查结果提供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影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并对两种企业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影响每个行业出口的因素及其不同,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服务任务国际外包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运用国家-部门层面总出口核算框架,使用WIOD数据库和中国投入产出表,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机制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通过提高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力的劳动报酬占比和工作时间占比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促进中低层次的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效果,而对于高层次的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则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文章选取2009—2019年中国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分行业工业机器人安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利于降低中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程度,且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有效;理论分析和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是通过提高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增加企业政府补贴实现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据此,建议政府从供给侧、需求侧加大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支持力度,以缓解制造业企业过度金融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描述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基地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分析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转移分散的历史进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