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工业园区中,中央空调系统负荷一般为最大负荷,其冷、热、气等多重负荷汇集,耦合程度高,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不能忽视其系统性作用。本文针对工业园区中央空调系统的设备单元,构建蓄冷蓄热数字模型,并将数字模型应用于实际中央空调系统,从而实现园区空调系统的经济运行,提高园区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杨晓新  吾海鹏  张磊 《科技和产业》2021,21(11):249-254
为降低制热成本,解决热泵回收冷凝热生产热水时冷热负荷不平衡问题,设计一种高温热泵冷热联供控制系统.通过控制两组换向装置和水泵运行,优化系统运行方案,实现最佳的热回收分配.经屠宰企业应用的运行参数和经济性分析,在满足工艺热水需求条件下,系统可减少压缩机耗电,降低燃料费用,提升企业利润0.4%,静态投资回收期1.68年,热泵综合性能系数为4.23以上.该系统达到节能减排、替代燃料燃烧制热的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暨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团队主要从事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蓄冷蓄热系统、以及微型抽水蓄能系统等。团队现有成员50余人,含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863和973首席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共主持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100余篇。申请专利126项(含国际专利7项),授权106项(含国际专利4项),关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专利  相似文献   

4.
很多工业部门的能量利用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放热,另一方面却需热,因此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常规方法很难利用这些能量,而改造热泵的工艺条件,可以收回部分废热,供给需热的蒸汽热炉,从而节省大量能源。本文分析了热泵在工业中应用的节能性,结合原冷水机组系统,从环保角度降低工业生产的污染物排放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预防煤矸石山堆积带来的自燃发火问题,并充分利用煤矸石氧化产生的热量,有必要估算煤矸石山内部的热量,设计热能提取与利用方案,分析热棒-热泵联合取热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煤矸石山内可以埋设热棒转移出煤矸石氧化热能,然后通过热泵提取热能进行利用。结果表明,利用热棒进行取热,对煤矸石山自燃问题的治理非常有效,而且将提取的热能用于居民供暖与热水供应,能够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陈士芹 《科学决策》2008,(11):62-62
以太阳能采热贮能供应系统热源为用户供暖,集热器面积按采暖期平均负荷确定,利用采暖系统的蓄热功能,实现采暖系统热能的输入和输出,从系统设计开发模式上考虑热效率的智能控制、能源互补、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实现全年比较稳定的热水供应和冬季采暖设施运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开发。  相似文献   

7.
以配电网公司为投资主体,针对储能电池应用于电网负荷侧,研究了利用电价差套利、减少电网扩容投资、保障用户可靠用电收益、环境效益以及政府补贴五个方面的经济价值,建立以年净收益最大为目标的电池储能系统价值评估函数。以上海某商业区实际日负荷数据为例,通过非劣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符合经济性最优的储能系统容量,对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算例分析了储能系统潜在的应用价值,并给出了商业化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取水等量回灌原含水层,取热不取水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规范运行的基本条件。本文针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取用水特征,分析地下水源热泵项目建设和运行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管理对策与建议,以提高系统运行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传统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分布式区域能源系统负荷平衡的关键支撑技术,大容量储能技术已成为世界未来能源技术创新的制高点。由于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储能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界的重点关注。2016年4月1日国家能源局颁布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全钒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热泵的工作原理、热泵的组成,然后详细阐述了热泵系统的分类及特点,探讨了热泵供热空调工程中的能量消耗,指出了热泵是一种环保节能的能源利用技术,以推广热泵技术的应用,从而更好地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1.
电网企业开展节能调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全学  居勇  曾鸣  田廓 《改革与战略》2010,26(5):161-164
根据节能调度办法,在满足电网火电负荷及发电量不变的前提下,模拟节能调度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以及电网企业购电费用的变化。以煤耗最低为约束目标,建立二次优化模型,在保证电网备用容量和各机组负荷分配限制的条件下,重新分配机组负荷,并在合理范围内调整各机组利用小时数,结合煤耗特性曲线和购电单价,分别计算总煤耗和购电费用。由此可以对比出计划调度和节能调度两种调度方式下,总的煤耗及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以及电网企业购电费用的变化情况,即分别为电网企业通过节能调度实现的社会效益和化解经济风险。研究表明,通过节能调度,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但会增加电网企业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12.
按照山东省储能电站示范项目政策,建立新增风光电配储能、火电机组配储能以及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3种类型储能电站典型模型,并对其盈利模式进行详细论证。结果显示:光伏电站建设储能系统将导致系统收益率下降1.83%~3.66%;火电厂建设电储能调峰电站效益较好,系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16.85%~21.14%,其租赁价格与光伏电站自建储能系统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收益较差,需要进一步挖掘储能电站调频价值、峰谷套利等,优化项目商业模式,提高项目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包含价值定位模式、能源供给模式、合作合资模式、市场运营模式等4个子模式在内的集成体系,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在对各子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构建方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水源热泵技术需要以江水为载体,在综合评价了黄浦江水水质的基础上,得出了该技术在上海地区的可行性。把江水源热泵系统与冰蓄冷技术相结合,使其比传统的冷却塔方式更节能环保。在工程中采用了综合能效测评法,计算出制冷系统COP和制热系统COP系数,使节能量值得信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系统性地研究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及其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热力学性能,提高能源回收效率,通过对"煤矿抽采瓦斯梯级发电系统"进行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瓦斯内燃机、余热锅炉、背压式汽轮机、ORC发电机组等主要设备及其他附属设备的热力学模型,并将其进行整合,联立方程组,通过顺序计算及迭代计算,给出"煤矿抽采瓦斯梯级发电系统"的最终计算结果.结果表明,瓦斯气所含化学能中,有22.3% 直接由瓦斯内燃机转化为电能,余热利用系统可回收2.42% 的电能,总发电热效率达到24.72%,增加10.85%,但瓦斯发电系统总体热效率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所建立的理论计算模型可以清晰地表明现有瓦斯内燃发电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水平,以及所采用的余热利用系统对能量回收程度,该模型是对瓦斯发电及其余热利用系统所建立的完整的指标评价模型,对瓦斯发电及余热回收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晶  赵瑞  薛建杰  王凌  徐莹  苏向阳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31-338
在能源低碳转型背景下,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渗透率日趋提升。为了应对光伏电站出力的波动性与随机性,首先对影响光伏出力的特征要素及燃气机组的出力特性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提出不同燃气模型下的光-气聚合模型,完成模型的降维处理。最终,构建了兼顾社会效益和光伏最大化消纳的目标函数,以及充分考虑光伏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运行稳定影响的安全约束。给出抑制波动性下的容量配比的计算方式,通过多场景的案例分析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以回收排风热量为热源来预热室外新风的空调实验系统,解决了在寒冷地区冬季空气源热泵不能正常运行和新风机组冻裂的问题,为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各项技术指标稳定,满足建筑物冬季供热的负荷要求;测得COP值在4.10以上,热回收效率最高可这85%,具有良好的节能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推进,镇域经济体的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因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备受关注.以能量四环节理论作为能源研究方法,构建涵盖"源-网-荷-储"技术环节的终端一体化供能系统.利用能量四环节理论规划设计了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湿地特色小镇.案例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能够实现镇级区域能源基本自治;可打通"发-输-配-用-售"环节,实现镇级能源互联网;环境与社会效益较好,经济性较差.特色小镇全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耦合供能可作为城市化过程中新的供能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缨  殷善锋 《特区经济》2013,(10):188-191
针对现有的蜂谷分时电价设计文献侧重干考虑用户消费心理对电价均衡影响这一现象,构建了考虑用户需求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决策模型,并结合四川某市的电网负荷运行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说明了峰谷分时电价的具体实现思路与过程。结果显示,基于用户需求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模型.可以较有效的引导用户需求,缓解电力供求矛盾。维持电力负荷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