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秀荣 《农村经济》2007,(12):77-80
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我国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在贫困地区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互助为补充,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并以贫困性救助、疾病性救助、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04,(2):31-31
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意见要求,力争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救助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关于救助办法,意见指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3.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现状、问题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一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虽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也有"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但往往因资金的不足或制度的缺陷,而形同虚设.为了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覆盖,本文认为,必须以社会救助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整合救助资源为核心,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进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信息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由专项安排投入到贫困村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及贫困村内农户以入股方式投入的自有资金组成。在贫困村内实行“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管理模式,着力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推进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可持续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粮食综合补贴制度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救助标准及救助对象管理、机构建设、立法建设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作为"收入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发展模式,具有发展性、预防性、风险性、竞争性等特征。基于多维贫困、动态贫困视角理解"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理念,系统解析"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的对象瞄准、运作模式与救助标准、资金保障与实施监管等关键问题,依法依规实施救助,健全核算系统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明确"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工作异化现象,以有效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一、政府主体地位的确立 谁是农村社会救助的主体,这意味着谁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人,谁出资负责社会救助制度。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任何制度的创建与变迁都是需要耗费成本的,能不能承担这费用,或者究竟由谁来承担这费用,将直接关系到这一创建与变迁活动的成败。对社会救助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是政府的当然责任和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彻底解决中国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支撑未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从需求主体、救助手段、救助经费、救助制度本身及相关立法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贫困具有女性化的面纱,社会救助作为应对贫困的重要机制,在政策设计和实践层面均存在性别盲视,缺乏对严峻的贫困女性化现实给予回应。文章以成都市低保女户主家庭为研究对象,从性别视角对我国社会救助予以审视,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揭示女户主家庭结构和多维贫困现状,分析现有救助困境并探讨其成因。文章认为,当前社会救助在救助标准、救助主体、救助方式以及政策执行中存在不足,应对女性贫困需从提升救助资金标准、注重社会工作介入、推进社会性服务供给、完善法制保障和救助队伍建设等维度进行针对性改善,从而使性别意识纳入社会救助政策议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以来,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行研究。文章回顾了我国学者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研究中的四个问题——建立农村医疗救助的必要性、农村医疗救助的基本框架、实施效果、制度创新及模式,指出今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问答徐建新第十一讲农村社会保障和法制建设问:什么是社会保障?如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答: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或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家庭类型、特殊群体进行分类救助,其贫困救助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瞄准特定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降低减贫政策的行政成本,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未来的贫困救助政策可以在家庭规模和结构上有更细致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类型家庭的需求;制定更高保障水平的贫困救助政策,为缓解相对贫困提供制度保障;以分类救助为基础,对老人、残疾、重病、失业等具有明显特征的特殊群体实施排他性帮扶,并适度扩大救助范围,为民众提供公平救助。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相关状况及困境来进行详细分析,面临"十三五"的挑战:一是传统要素优势削减,综合优势尚未构建;二是治污缓堵责任重大,扶贫减贫压力突增;三是增长模式遭遇瓶颈,发展路径变化太大;四是社会投资风险激增,多元投资吸引力小。实施精准扶贫必须把握好总体思路,其路径选择应为: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式多样。第二,整合社会资源,效益最大化。第三,发挥保障性救助制度的效用。第四,创造贫困农户就地劳务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后脱贫时代的新发展阶段,相对贫困的救助帮扶工作成为了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救助帮扶工作体现着我国对低收入家庭收入的重视,是我国共享发展成果的鲜明体现。本文采用第一手实际调研数据,以辽宁省B市为例,对当前的救助帮扶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工作既有政策性问题,也有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操作性问题。具体可表现为识别覆盖对象能力问题、救助手段问题、基层经办人员能力问题、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缺失和数据共享能力较弱问题、动态监管机制缺乏问题等方面。基于救助帮扶的实践困境,本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互联网+服务”信息平台,优化救助手段,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升基层经办人员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等内容,以期促进辽宁省B市乃至全国救助帮扶工作的改善,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一是加强健康扶贫信息平台建设。二是继续加大健康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健康扶贫经费在扶贫工作经费的投入比重,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医疗补充商业保险救  相似文献   

17.
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用于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性资金,它是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置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农村中的贫困弱势群体有衣穿、有饭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同,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在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以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会计核算则是这个监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据《农民日报》报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低保已覆盖2500多万农村贫困居民;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年均救助受灾群众达8000万人次;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的转变,507万孤老孤儿的生活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从后脱贫时代的视角,对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审视,认为其包括"治理资源导入需求与社会组织功能的互补""攻坚式贫困治理模式转变的现实背景"等。基于上述逻辑,总结概括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依附性困境、制度空间困境和行动能力困境。这些困境影响着后脱贫时代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效果与水平。鉴于此,文章尝试从机制端、政策端、行动端等多个角度提出对策,以纾解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