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权导刊》2023,(3):55-58
<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在众多减排“工具”里,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减排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因此成为全球减排的主流工具。碳交易体系发轫于欧洲,并获得一系列成功实践。中国的碳市场建设自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七省市启动碳交易地方试点工作,探索市场化节能减排路径,这标志着碳交易体系正式引入中国。彼时,对于中国碳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而言,无论是地方政府碳交易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2.
尤毅 《开放导报》2023,(1):103-109
碳交易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创新,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基本建立,但现有碳交易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层级不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配额管理机制不完善,碳交易无法起到减排作用;碳市场交易机制有效性不足,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和压力;碳交易市场单一等。建议对碳配额管理和碳交易立法;制定碳排放奖惩机制,科学确立碳基准价格;充分发挥碳价格机制作用;对高碳和碳密集行业、企业,及早确定碳排放峰值及年限;完善碳额度分配机制;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完善碳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杲  张熙 《产权导刊》2015,(8):59-60
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逐年递增,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引起全人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政治压力下,以欧盟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履行发达国家先期减排的国际承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排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在北京、上海、湖北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以交易促减排的序幕,中国碳市场随之形成并稳步发展.台湾地区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工作,与大陆在多个层面开展碳市场、节能降碳合作,最终促成了海峡两岸首笔自愿碳交易.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初步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随着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作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承诺,中国进入“双碳”时代。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上海是最早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地区之一,上海联交所全面梳理碳市场制度演进历程及体系构建,结合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运营实践,研究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发展的路线图和发展路径,为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际碳市场状况及对我国碳市场建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哲峰 《北方经济》2010,(15):30-31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滞后已经使中国丧失了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动权。拥有碳市场的定价权不仅取决于碳贸易量,还必须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因此,碳市场的制度结构、分类及发展趋势等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碳交易是以碳定价为基础、旨在减少碳排放的市场激励机制。《京都议定书》签署后,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十多年来,国际上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以欧盟EU ETS为代表的国家级碳交易市场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城市等区域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建构,从各地区的试点,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构,已经历整整十年,在碳减排和区域环境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制度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规避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中配额超发分配的风险,加速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立法,发展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不断创新碳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7.
魏格坤 《改革与战略》2012,28(3):35-37,41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碳交易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缺失碳交易价格话语权是中国处在国际碳交易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文章基于防范低碳经济"陷阱"的角度,对此观点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原因,进而从需求、供给、市场和政府限价因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碳交易价格机制的模型,指出从制度基础、碳价格实现场所、设立碳排放的登记机关、开展碳期货交易和建立碳经纪人制度等方面的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定价机制形成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广永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35-38
低碳经济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碳排放量的控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要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生产环节,所以企业应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示范对象和主力军。我国应尽早建立碳交易市场,提供企业碳交易平台,而碳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定价机制的形成。文章提出,碳排放定价机制的形成需要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碳交易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体制支持,需要碳税为经济手段的经济管理支持,需要碳测量系统为技术手段的技术管理支持,需要配额和监督机制为行政手段的行政管理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4月20日—2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主办的2023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在上海召开。碳金融的发展成为当下热议话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截至2023年1月,全世界已有30多个碳交易市场正在运行。经验证明,碳金融既可以为碳市场创造效率,也可以为交易者创造风险缓冲手段,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激活碳资产,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长期投资者参与,而且还能够为碳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黄宏斌 《北方经济》2023,(12):33-36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欧洲联盟碳交易市场政策,并探讨其对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借鉴价值。欧盟碳交易市场作为全球最大、最成熟的碳市场之一,其政策设计、实施经验和成效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欧盟碳交易市场政策的核心原则、政策设计框架以及实施效果,总结了其中的成功因素和经验,为中国未来在碳交易市场建设方向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并为全球碳减排事业的推进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