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经济产生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目前存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协调现象,虚拟经济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会产生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要采取建立合理的实体经济结构、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防范泡沫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开放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赵思佳 《金卡工程》2010,14(4):254-254,244
近年来,由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而引起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经济动荡与金融危机已经屡见不鲜。尤其是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探讨如何认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何发展虚拟经济,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在现有的虚拟经济理论基础上,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虚拟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并对我国如何发展虚拟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命题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述评.从国际趋势看,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具体到我国,研究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二者间的协调效应、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经济系统各层面造成的影响、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率测算及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分析等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阳 《时代金融》2013,(15):163-16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虚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也需要虚拟经济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本文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进行描述,首先分析了虚拟经济的内容和特点,其次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条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实体经济,其范畴具有广泛性。但是,金融资源却具有稀缺性,在处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目标时,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实体经济最需要的方面,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本文希望通过介绍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剖析实体经济范畴广泛性与金融资源有限性矛盾,协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提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以此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洪波 《南方金融》2012,(12):32-36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机制,并论述其中相互适应与背离时的结构突变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滚动回归模型,使用CUSUM检验与CUSUMSQ检验,对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双向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结构性突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开始出现背离趋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效应不对称的结论。据此,本文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7.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全球实体经济遭受巨大连累和冲击.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及其导致的实体经济衰退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必然恶果.我国发展虚拟经济应切实防范虚拟经济短期内的过快发展和剧烈波动带来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别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与物质产业部门等方面分析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并剖析存在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实际.从四方面提出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2年至2011年相关数据,研究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阐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虚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体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实体经济各评价指标为因变量,以虚拟经济各评价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实证结论表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程度很高,虚拟经济各部分对实体经济各部分既有积极促进的影响作用,也有负向阻碍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引人注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巨大考验。本文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间政策协调三个方面对美国历史上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80-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在VAR模型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收入分配、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长期 均衡关系;收入分配是实体经济的格兰杰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为格兰杰原因;收入分 配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和阻碍作用。本文结论的启示是,收入分配差距 的扩大可能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失衡的先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膨胀必然形成经济泡沫。泡沫的破灭,导致资金链断裂冲击实体经济的运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冰岛破产与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源基础之上,论证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波 《海南金融》2012,(6):25-28,88
本文通过选取虚拟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提取虚拟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的综合指数,并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1992-2010年间的发展基本呈逐渐上升态势;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有限,实体经济受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者的背离发展,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给社会经济带来不必要的巨大损失。通过利用会计的传导功能,能够起到有效规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通过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基础及特点,以及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作用和传导过程,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的市场发展体制下,虚拟金融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体经济的增长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也不能忽视虚拟金融的负面影响。本文叙述了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界定,分析了虚拟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提出使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膨胀必然形成经济泡沫。泡沫的破灭.导致资金链断裂冲击实体经济的运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冰岛破产与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源基础之上,论证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借鉴其他学者研究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划分为虚拟经济,探讨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行业的收益导向,对"脱实向虚"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第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迅速,对实体行业的影响强度减弱,虚拟经济聚集大量资产泡沫,呈现出灵活正负波动的发展态势;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的冲击反映不足,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笔者认为,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特别是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所引起的。我国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要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虚拟经济,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如今的市场发展体制下,虚拟金融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体经济的增长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也不能忽视虚拟金融的负面影响.本文叙述了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界定,分析了虚拟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提出使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构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两翼,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虚拟经济产生的动因是实体经济的需求,并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最终目标.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脱实向虚"现象愈加明显,虚拟经济的加速膨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风险与危机,甚至会产生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危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虚拟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最大限度消除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当务之急.我们需实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降低资金供给成本、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扩大融资渠道增加资金供给量、构建财税支持体系以确保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措施,使虚拟经济重新成为实体经济的有效推动力,才能最终实现整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