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我国2001年1月至2008年9月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的工业增加值、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和广义货币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表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2年以来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写作本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而且想借此判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金融环境,期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研究表明:中国货币需求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且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1983~1992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是弱有效的甚至是无效;在1993~2000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实现了其预期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在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新时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成长的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利率渠道、通货膨胀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地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长期均衡视角和短期动态变化两个方面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对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比信贷渠道更为有效,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控更为有效,而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对物价的调控更为有效。建议在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中,注重利率调整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以实现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同时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叠加和滞后效应,适度控制政策出台的时间间隔,提升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对指导国家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各种观点及评价指标,是为了保证评价研究的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实证研究方法包括VaR风险价值法、VAR向量自回归方法、简单线性模型及叙述法等.  相似文献   

7.
家庭收入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货币政策与家庭收入预期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与家庭收入预期的相互影响具有持久性,并且呈反方向变动;钉住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性质;我国居民消费/储蓄(或消费贷款)受到跨期最优的约束,我们不能忽视前瞻性变量对居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是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因素开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涉及到的调控主体、传导渠道和微观主体出发,对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求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既不是利率也不是货币供给量,而是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因此,可用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f(p')+f(y')+f(u'),并结合实际统计资料进行经验实证,进而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一国的货币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及外汇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利率和汇率作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主要的调节工具,同时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价格工具,两者之间越来越强的联动制约性,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在方向上的不一致制约了货币政策效果。提高未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是增强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对经济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影响,主要通过应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与因果检验,来检验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80年以来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操作性,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达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联动关系传导路径,并采用VAR模型对中国1998年2季度至2013年1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长期看是中性的,不过货币政策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经济发展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反作用也应关注。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审慎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应注重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4.
熊红芳 《现代经济》2009,8(3):12-13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主题。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有效性问题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货币政策从经济扰动开始到收效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时滞,按阶段来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产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而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难以准确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广义货币状况指数是包含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信贷量的复合中介变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充分考虑我国货币政策的多种操作工具和多重传导渠道,将货币供给量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纳入到货币状况指数中,通过运用VAR模型以及脉冲函数,构建广义货币状况指数GMCI;运用趋势分析和格兰杰检验验证GMCI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GMCI作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能够有效反映货币政策传递效果的结论,主张将GMCI纳入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应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与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影响,以此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操作性,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达到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文献,比较了货币政策有效论与货币政策无效论两种不同的学说的不同见解.了解他们争论的实质,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接着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1996年到2006年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政策效果有限,最后提出了几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三大产业的市场结构差异、行业自身的异质性等因素,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会对三次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运用VAR模型分析了1986-2011年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对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的不同反应。研究表明:第一产业对货币供给反应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因此,应该对不同的产业及行业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改善资金约束条件,对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需要着重考虑货币政策的价格化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淇  任力 《全国商情》2010,(10):38-41
本文首先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再选取我国1998年——2008年的季度数据,使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指出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