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要素,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了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交易成本—服务外包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广东佛山市为例,着重分析了佛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现状、失衡的表现及对佛山经济的影响,最后就实现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希  李锦飞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6-128
文章以《2002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哈尔滨市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任远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11-14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着重从制造业服务外部化以及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化、重组两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并以浙江为例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河南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当前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使河南由工业型经济迈向服务型经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程度不深,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构建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机制,推进制造业发展“服务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以及优化制度环境等,以促进两大产业形成互相支撑、互补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刘运生 《中国经贸》2014,(16):54-54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嘉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探讨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完全需求系数进行量化,实证分析1995—2011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互动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这17年间中国制造业对自身的完全需求提高了34.16%,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需求提高了45.50%;制造业对自身的需求挤占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其中对基础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下降,表明制造业基础型服务成本在不断降低;对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幅增加,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产业互动升级的轨道。今后还应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集聚水平,重点推进驱动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跨界融合,高度关注先进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佛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相互作用关系,但现阶段两者还远未达到协调互动发展。因此,应以互动效应为导向,在做优做强制造业同时,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最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可以反哺第一、二产业,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依托辽宁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0.
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省在强调“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两者的互动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还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增长效率。本文着重研究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产业增加值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融合互动趋势显著;在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中,交通运输、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性相对较强,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较弱;在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度较高的制造业部门中,高端制造业部门居多,而传统制造业部门则较少。  相似文献   

13.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椎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北京制造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视角提出了北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加强跨国公司对本地的产业关联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围绕重点产业打造"制造—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5.
张国云 《浙江经济》2008,(10):16-18
作为制造大省的浙江,对第二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升,已是一条绕不过的路。要把二产的三产化作为现实的选择,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周雅 《北方经济》2011,(16):65-66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首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本文在分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结构性增长为切入点,探讨省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特点、分析框架,并具体分析了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性增长与互动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十一五“时期加速推进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出宁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外部资金引进方面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规模小,吸引和集中功能不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善安徽省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不仅使制造业产业集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进而优化了产业结构.在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集群内产业配套、加快集群产业升级等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文章运用生态共生理论中Lotka-Volterra模型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基于1993-2016年数据对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竞争参数并分析两者互动关系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类似于种群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双方互为投入带动彼此产业发展并最终达到产业间的稳定均衡状态,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