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鑫 《发展研究》2013,(1):92-93
经济货币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作为衡量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探寻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持续升高,由于这一指标反应了一国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过高的比率与我国金融发展现实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和金融体制两方面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间的内在机理,最后探讨了适度合理的M2/GDP比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货币化程度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进程最重要的标志。近年来我国的M2/GDP值持续增长,已经达到了一个畸高的水平。本文从货币层次入手,通过分析高M2的构成及变动,发现造成我国高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原因之一的确是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同时过高的储蓄倾向会不利于我国执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4.
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是中国金融运行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货币化积累效应、货币市场发展阻滞效应和不良贷款效应是导致中国M2/GDP水平持续上升的基本因素.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包含有正常和非正常性,在决定M2/GDP水平的基本因素未根本改变的条件下,M2/GDP水平仍会保持上升态势.结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建立良好且监管有效的金融结构是消解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M2/GDP是衡量一国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货币化程度长期以来都处于较高水平,即一直呈现高货币化特征。通过对我国1990~2009年M2/GDP水平及金融体系结构的特点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生产要素的高速货币化进程研究发现:金融体系结构与生产要素的高速货币化进程是导致我国高货币化的主要原因。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对我国高货币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磊 《资本市场》2013,(6):89-90
在多元资产管理需求上升的背景下,金融政策应对金融创新堵莫若疏,为多元资产管理疏浚投资渠道才是合理方向。投资渠道分流高储蓄率与高货币化并存是中国现行货币体系的最主要特征。从2006年开始,中国储蓄率持续居于50%以上.显著超过19.7%的全球平均储蓄率水平。与中国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中国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至2012年末.国内广义货币供给达到97.4万亿元,M2/GDP进一步上升至187.58%。超过日本的174%.并显  相似文献   

7.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谢平  张怀清 《经济研究》2007,42(2):27-37
对中国M2/GDP表现异常的解释至少需要说明两个现象,一是M0/GDP在1980年至1993年保持上升趋势,但1993年以后则相对比较稳定,而M2/GDP在1985年以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M2/GDP比其他国家高。从货币基础理论出发,本文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M2/GDP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M2/GDP比率的持续快速上涨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中国M2/GDP比率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其不断上升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将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个梳理,并对该指标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截至201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高达974 200亿元,其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速,M2/GDP的值已高达1.88。通过对国内1990—2012年M2、GDP、M2/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以及对中国2012年M2/GDP与同期世界各国M2/GDP的值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我国货币超发的结论。我国货币超发主要是由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居民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占款的增加而造成的。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我国M2/GDP的均衡值和适度范围,以确保我国货币投放稳健与宏观经济运行效果,本文利用最优控制论中的最大值原理,通过建立动态方程系统求解我国M2/GDP的动态均衡值。本文的研究认为我国M2/GDP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值,且均衡值范围基本上处于[2,2.5]之间。根据这一发现,本文认为要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还需要逐步将模型所涉及的投资、储蓄率等变量内生化,使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改革的因变量,进而改善我国宏观经济的动态优化路径和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11.
翟晓英 《经济问题》2012,(5):114-116
利用中国1982~2009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率与储蓄率(S/GDP)、净国外资产占GDP的比率(NFA/GDP)、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储蓄率、投资率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较大,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M_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试图求解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并对与此相关的金融政策选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M2/GDP的变动路径具有Logistic曲线的基本形状,将经历先加速上升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的变化过程。本文估算了我国M2/GDP的增长上限及其变化拐点。研究还发现,M2/GDP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通胀压力加大,只有M2/GDP偏离动态增长路径时,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据此本文估算了2005年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区间。本文认为,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合理确定货币总量增长速度,继续推进体制性改革等措施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1982~2009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率与储蓄率(S/GDP)、净国外资产占GDP的比率(NFA/GDP)、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储蓄率、投资率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较大,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M_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6,自引:4,他引:72  
M2 GDP蕴涵了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其水平及变动由货币需求决定。 1 980— 2 0 0 0年间 ,中国的M2 GDP呈上升趋势 ,反映出同期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除长期走势之外 ,中国的M2 GDP还呈逆周期变动趋势 ,原因在于由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具有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中国属于M2 GDP比较高的国家 (地区 )之一 ,但国别比较表明各国 (地区 )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水平。中国的M2 GDP 2 0年来快速上升 ,从货币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准货币 GDP快速上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 :货币化和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由于M2 GDP水平是由货币需求因素决定的 ,因而不能靠压低货币供应的办法来遏止其上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投资率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内、国际双重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投资率的成因,并探讨了价格因素对投资率的影响。主要结论是: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并存是我国外向型发展模式的特点;全球实证的结果是储蓄率高的国家,投资率未必就高,但外贸顺差一般相应较高;我国投资率变动与非农产业发展或言城市化进程似的关系较之工业化进程更为紧密;进口投资品是影响我国高投资率的重要外部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占GDP比重的大幅提高,有条件支撑比改革开放初期高得多的投资率;投资率变动与进口总额及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占GDP比重变动有较高的相似性;投资价格涨幅若高于消费价格涨幅较多,对投资率产生的实际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M2/GDP比率过高现象引人关注。本文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经济变迁的背景,主要从货币供给的视角,分别研究了央行的基础货币增长及货币乘数增长的影响因素。认为未来应着力改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转变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优化金融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应对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70  
中国的转轨经济具有独特的增长模式,其典型特征就是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解释了这种模式赖以产生的基础。我们认为,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工业化)、由农村向城市(城市化)、由国有向非国有(市场化)的持续转移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而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既是这种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劳动力得以持续转移乃至这种增长模式得以维持的关键原因。为了防止效率低下的金融部门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引入纯粹金融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为了必然。与此同时,本国金融部门也将持有一个规模逐步扩大的外汇储备。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是统一的。尽管其中的机制有别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但是,“中性”依然应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李雅丽 《财经科学》2007,(11):119-124
对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的解释一般是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民高储蓄率、大量FDI流入和过分优惠的对外资政策等方面来进行.本文认为在这些因素后面的一个共同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发达.在从理论上和国际经验上对金融发展和经常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我国不发达的金融体系对经常项目顺差影响的具体机制,并认为只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我国金融业才能促进内外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世界银行的WDI数据集,分析了储蓄率的决定因素,认为消费习惯、人均收入、政府支出、人口抚养比和GDP增长率是决定储蓄率最重要的因素。通过以上几个因素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和高经济增长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影响消费和储蓄最重要的政策变量之一。通过改进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组成可以有效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20.
M2/GDP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本文分析了M2/GDP的发展历程,提出我国M2的影响因素,并基于M2走势,结合GDP走势,对我国M2/GDP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