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有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切实规范、促进微电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集中与分布式协同、多元融合、供需互动、高效配置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体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特制定《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要建设微型、清洁、自治、友好的并网型微电网,对外由统一运营主体负责源—网—荷一体化运营,对内分布式电源向用户直接供电,建立购售双方自主协商的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能源革命的推进以及配售电改革的深入,行业越来越重视并网型微电网的应用。并网型微电网是指利用先进控制技术对局部分布式清洁能源、配电设备、电力用户进行统一管理的发配用一体化微平衡系统。它主要有两个技术优势,一是"源网荷(储)"的统一协调控制能力,二是孤网运行能力。"源网荷(储)"统一协调控制能力意味着微电网在不同环境下能够以最高效经济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并能够有效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而孤网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智能微电网是能源转型的合理选择,也是进一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智能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可实现中低压层面上分布式电源的高效、灵活应用,促进风能发  相似文献   

4.
<正>行业对微电网价值有着普遍的共识,由于它能利用先进控制技术对分布式清洁能源、配电设备、电力用户进行统一管理,使得微电网在不同环境下能够以最高效经济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毫无疑问,它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有着重要作用,更是综合能源服务重要的应用场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联合印发的《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发改能源[2017]  相似文献   

5.
蓝旺 《广西电业》2014,(12):45-45
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微电网技术正越来越引起业界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微电网技术具有极大的前景,但是鼓励它的发展必须依靠政策,而这些政策目前还在研究当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对可再生能源单独的鼓励政策,但是没有针对一个总体的微电网系统的政策,因此,出台微电网政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电动汽车方兴未艾,正逐步取代传统燃油汽车需求。同时,储能技术日趋成熟,为支撑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发展储能产业,可以改变能源的使用方式,是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动汽车和储能的同步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现有的电力系统形态和运行模式。一辆电动汽车等于一座智能"移动能源岛"当前,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正在成为时代主题。传统电力工业正在加快"去中心化"、"去固定化",原来的"一张网"变为多张微电网。能源和电力不单是一种生产资料、基  相似文献   

7.
分析贵州省能源发展现状和新能源协同发展优势,从能源电力、数据技术、综合服务、产研一体4个方面,通过综合能源利用、微电网、能源互联网和能源大数据等系统的应用,构建了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及资源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并为如何逐步推进平台建设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风电弃风、分布式发电、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分布式发电、微电网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能源消费与供应革命寄予厚望。有人认为分布式能源利用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一百多年来,电力工业生产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分散式和第二阶段的大工业集中式,现已进入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的第三阶段。由于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需要在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作为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的重要方式,我国微网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然而,事与愿违,近几年来我国微网发展却举步维艰。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017年5月启动了28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同年7月又启动了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此外还先后公布了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战略部署。国网福建电力坚决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抓住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地福建的契机,充分发挥电网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大力实施再电气化战略,推进能源供给侧清洁替代和消费侧电能替代,争当能源转型发展的开拓者,多年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向"绿色化"转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正"全球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是基于中国特高压电网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实践,提出的推进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创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1月10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表示,以推动能源转型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全球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型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在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陕西省领导强调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努力让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新时代能源发展重心已从着重解决"有"的问题向着重解决"好"的方向转变。贯彻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要思想,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全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推进绿  相似文献   

13.
优化发展化石能源,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加强能源输送管网建设位列其中.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近日在2010年"能源·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能源发展应突出七个重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低碳奥运"——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筹备工作快速推进,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再提速。2015年7月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设立,如蝴蝶效应扇动的翅膀一般在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交通、互联网产业发展中掀起阵阵飓风。为深入了解示范区发展成效,借鉴有益经验,推动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本刊专访张家口市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处处长刘峰,请他围绕如何以可再生能源生产、储存、输送、应用全链条推进示范区建设;如何在创新政策机制,促进就地消纳应用方面做到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以及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所做的积极探索进行集中阐述。  相似文献   

15.
多种能源协同、清洁发展,集中与分布式能源并举,供应与消费集成,公共电网与终端微电网、局域电网相互支持,发电与用户需求双向响应,共同构建一个现代能源电力系统,是‘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的核心。关键是如何将这个国家战略转化为各部门、各地区政府部门的协同一致的行动纲领,并引导好社会企业各界去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紧锣密鼓地建设的同时,10月22日,"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山西省太原市开幕,主题是"能源革命,国际合作"。论坛发起"能源革命"倡议,倡导世界各国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向纵深发展,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我国政府在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坚定决心和战略部署,让电力人感触良多。能源革命,就像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将不断向前发展。拼搏在最前沿的电网建设者,用汗水浇灌着国家电力工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建设正越来越迅速。改革要求全面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市场,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推广建设家庭智能微电网,是当前分布式电源建设的发展趋势。文章从家庭用电负荷特征分析着手,基于当前我国家庭分布式电源的建设,提出了当前家庭微电网的构建方式,包括电源建设、微电网结构、储能方案、电网接入模式。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家庭智能微电网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新能源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能源行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电网形态功能的改变,也带来电力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电网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电力新业态发展亮点纷呈,成为推动能源电网转型发展和能源电力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电力新业态分布式能源、微网以及综合能源系统从早期的分布式天然气多联供到近期的新能源供能系统,再到微电网、多能互补和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能量管理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电力新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能源发展新格局、创新发展新趋势、深化改革新要求,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党组深刻分析肩负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公司定位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持续深化"两个转变"、奋力推进电网发展、公司发展、优质服务、队伍建设"四个提升",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针对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化、地区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现  相似文献   

20.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电企业应携手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共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灵活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