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加速演进,世界能源体系深度重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电能持续在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能源消费领域渗透,再电气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再电气化的内涵、特征及意义再电气化是指在传统电气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能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电气化是指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部门,以及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广泛地使用电力,是一国电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电气化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一是乡村区域内将会有更多绿色、清洁的能源转化为电力,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比重将逐步提升;二是构建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县域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对电力资源依赖度的增加,电力资源已占到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32%。因此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注意调整电力供应结构,建立电力节能降耗长效机制是保证电力供应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4.
<正>终端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近10年来,我国电力供应和保障能力迅速提高,电气化水平大幅提升。2012~202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19.3%上升至25.5%,提升6.2个百分点,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国际口径看,我国2020年终端电气化水平约为28.2%,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28.7%)。分部门看,各行业电气化水平均明显提升。2020年,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居民领域电气化水平分别为25.8%、25.5%、5.7%、51.1%、31.5%,分别比2012年上升4.6、5.7、2.0、20.5、6.4个百分点。商业电气化水平提升最快,位居第一,而交通电气化水平提升较慢,居于末位,工业电气化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综合考虑需求增长和能效提升等因素,预计到2035年,全国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57%,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预计达到38%,人均年生活用电量1900千瓦时,届时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电气化水平差距将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战略部署。国网福建电力坚决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抓住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地福建的契机,充分发挥电网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大力实施再电气化战略,推进能源供给侧清洁替代和消费侧电能替代,争当能源转型发展的开拓者,多年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向"绿色化"转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勉励山西,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在国家能源战略引领和政策驱动下,大同市委、市政府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大局出发,积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战略",大力推广"煤改电"工程,加快城乡再电气化进程,振兴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大同蓝"品质。  相似文献   

8.
日本能源与电力消费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也是能源和电力消费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论述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各阶段能源和电力的消费特点,重点对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经济效率)和电力消费效率发展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推行节约能源是促进日本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而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电力消费强度呈现出与能源消费强度不完全一致的变化特点,并提出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电力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水泵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费的比重从21%提高到44%,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6%提高到22%,保障电力供应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电力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消耗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费的比重从21%提高到44%,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6%提高到22%,保障电力供应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信息广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近日指出,我国近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导致原油进口增加、煤炭和电力供应紧张。由于我国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不到25%,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张国宝在近日举行的“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说,由于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人均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能源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约束,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利用好丰富的水能资源是我国能源政策的必然选择。(水天)电力…  相似文献   

12.
电力已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2020年,全球电力总需求为23.23万亿千瓦时,占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的20%,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是此类排放的最大单一行业来源。到2050年,随着目前依赖化石燃料的行业实现电气化,预计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60万亿千瓦时。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能源转型发展,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成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长期方针。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电力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形式。预计到2050年,电力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45%,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超过47%。新一轮电气化进程即  相似文献   

14.
建好“一张网”、电靓“一方绿”、倾注“一片心”,通用电力公司积极助力安吉电气化示范县建设,推动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电气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面对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民消费升级的新需求,结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新趋势,促进乡村能源生产和消费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是电力企业承担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5.
正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中普遍使用电力,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电气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呈现正相关性,电力的广泛应用促进工农业生产效率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促进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我国电气化发展阶段,深入分析电气化发展潜力,科学规划、政策引导、重点推进,不断提升我国电气化水  相似文献   

16.
省级电网企业亟需以引领能源低碳转型、服务企业提质增效为导向,聚焦组织管理、政策保障、实施模式、典型示范等关键问题,重塑电能替代管理体系,推动用能低碳转型和公司售电市场开拓。实施电能替代是推动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明确要求大力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  相似文献   

17.
2019年以来,国网山东电力寿光市供电公司按照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工作安排,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特点,以"电气化建设+智慧能源"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在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和乡村供电服务四个领域建设智慧用能示范项目,全力打造共享共赢的农业智慧用能生态圈。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以来,化石能源支撑着工业文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难题。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传统能源供应日益趋紧,全球能源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能源价格高位震荡,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凸显,要求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亟待转变。电能作为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电气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世界各国更加注重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力求使能源利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能源消费显示出如下的发展趋势:(1)经济增长将带动能源消费需求的区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例将上升。(2)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将放慢,但石油在能源消费中仍将保持主导地位;由于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国际石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高需求、低价格。(3)世界天然气需求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以亚洲、东欧和中南美洲的需求增长为最快;(4)世界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将缓慢下降;煤炭作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矿物能源,不仅面临其他优质能源的竞争,而且其消费需求的增加将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5)电力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会有更好的市场条件,消费比重将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20.
正包括灵活性需求、分布式发电、能源储存以及先进的电力电子控制设备,正在为提供和消费电力服务创造新的更多选择。在很多情境下,这些新的资源是通过日益提升的经济性和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电力系统的数字化来实现的。2017年,世界上公开上市的公用事业公司雇用了370万人,拥有超过0.3万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并收获了2.2万亿美元的收入。电力供应是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