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产业集聚因素纳入资源错配理论研究框架,构建了包含集聚因素的资源错配改善效果模型。进一步将资源错配程度细分,计算了排除集聚因素影响的分行业资源错配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72%的行业资本配置不足,69%的行业劳动力配置过剩;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配置普遍过剩,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资本配置普遍不足,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力配置存在明显缺口。产业集聚的改善效果主要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的降低资本门槛和优化劳动力结构来获得,能够在资本配置过度和劳动力配置不足时改善资源错配,弹性作用分别为0.0737和0.1460;但在资本配置不足和劳动力配置过度时加剧资源错配,弹性作用分别为0.0568和0.0292。资本门槛和劳动力结构通过与产业集聚的协同作用,对资本配置不足和劳动力配置过度产生积极作用,强化并补足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本文通过分地区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集聚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改善效果更好,集聚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改善范围更广,这为优化中国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平衡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光明  马磊  潘宇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2):106-113
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投资等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方向与显著性均存在差异性。从总效应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与地方财政支出均显著为正,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为负,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实际,建立了一个包含地租和运输成本的NEG①模型.同时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结论认为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是影响产业集聚和迁移的重要因素,物流和交通条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双向的.继而应用模型结论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产业集群及迁移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现有的产业政策、物流条件等对产业集聚与迁移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文章对产业转移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受教育年限法对我国三次产业人才资本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产业增加值、固定资本、普通劳动力、以及人才资本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算了我国三次产业人才资本的产出弹性以及对经济的贡献率,分析了我国产业人才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结构调整和模式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强度呈现规律性的递减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850公里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波峰出现在450公里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东部城市产业内的高端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产业的有效承接,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而由劳动力跨行业配置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对中国城市化而言,城市多样化模式比专业化模式更能促进城市规模扩张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围绕消除"市场分割"、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架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劳动者报酬GDP占比下滑是中国劳动收入增长背景下的客观事实。在农村剩余劳动供给相对充裕条件下,劳动报酬占比变化反映了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劳动边际产出效率变化。二元经济下的工业化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是劳动报酬产业内效应变化的主要原因,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劳动工资引导劳动要素从劳动报酬较高的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劳动报酬占比产业间效应下降的原因。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劳动力绝对供给能力面临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供给能力减弱,劳动供给曲线左移将替代劳动边际生产率对劳动报酬的决定,直接提升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成本并带动产业内劳动力报酬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从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出发,在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如何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实际工资增长缓慢,而实际工资成本的增长缓慢又如何导致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迟滞。本文还指出,如果放松要素一致性完全流动的假定,则在新古典的框架内,也可能得到与此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产业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劳动力、资本、生产资料在产业不同层次和子部门间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本文结合2006年吉林省创意产业的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对吉林创意产业内部结构和效益进行测度,同时建立了规模优势等一系列评价指标对其发展进行评价,并基于发现的问题和差距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城市规模与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等283个城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产业集聚程度提高1%,城市碳排放下降8.33%~10.57%;(2)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集聚形成动因问题上,本文对国际金触中心形成的微现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从金融本身的特点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1)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2)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3)金触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本文认为:(1)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2)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3)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存在着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两大问题,即特大超大城市的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所占全国产出份额超过了一半,这些城市由于规模过大、不动产价格普遍上涨过快,部分城市出现了规模不经济;二是农村人口分布过于分散难以获取集聚经济.本文主要以城市规模不经济和人口集聚模型研究了上述问题.并认为由中心城市和若干通勤区所构成的同城都市群是两全的城市体系发展思路,既能够避免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又能够使乡镇企业向城市集聚、农民工市民化成为可能.这一思路是在齐夫(G.K.Zipf)等级规模理论基础上经过进一步锤炼发展而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3~2007年地区产业数据,构建了—个包含比较优势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因素的纺织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结果显示:(1)传统劳动力禀赋对纺织业空间集聚有较强的作用,但是受限制的劳动力流动成为集聚的障碍;(2)新经济地理学假说在文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市场潜能、工业基础等成为显著影响纺织业布局的因素,对外贸易因素进一步吸引资本进入而形成增量集聚;(3)与其他制造业不同的是,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了纺织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5.
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劳动产出效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稳期假定做出的,这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境不符。本文在城市产出总量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考察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关键经济变量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本文发现:劳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并且呈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总体上看,资本深化的作用最大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作用为正且呈"倒U型"变动,而人口集聚呈"规模报酬递增",要素投入呈"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对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了第二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以及规模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比重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以及规模报酬均成正相关;第三产业的比重与资本产出弹性呈现一种非线性递增关系,而与劳动产出弹性以及规模报酬成非线性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态势及其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以及该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效应.论文首先介绍了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指标,而后计算了各指标值,定量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态势和各省市该产业的集聚水平.最后运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验证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对我国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存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