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与货币周期宽紧转换的宏观背景下,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影响可能具有门槛效应。通过对货币周期转换阶段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以2012年1月—2017年8月我国宏观数据为样本,建立门槛模型来捕捉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非线性影响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不同期限结构的市场利率变化对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长期利率整体上对信用风险具有正向影响,短期利率则视货币宽紧程度对信用风险有截然相反的影响效果。进而提出中央银行可根据货币周期所处不同阶段在公开市场上采取不同的操作策略组合,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节不同期限结构的市场目标利率,以优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金融调控能力,防范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衍生品监管制度和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特征探讨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显著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水平,且利率衍生工具和外汇衍生工具发挥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商业银行使用衍生工具通过降低净利息收益波动和不良贷款率减少银行风险,说明使用衍生工具能有效对冲利率风险与外汇风险,开展代客衍生品业务能获取更多客户信息,降低信用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使用衍生工具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越显著;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冲击下,使用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相对于未使用衍生工具的银行表现出更好的经营稳定性。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商业银行衍生工具使用及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为明晰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衍生品业务作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前,银行对国营、集体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论使用期限长短,都是月息6厘。这种不分贷款使用期限长短,实行同一利率的办法,使利率难于发挥引导资金流向、调节经济的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央行多次通过利率政策变化调节经济。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进行了五次加息;2012年6至7月进行了两次降息,并调整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息使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上涨,理财期限缩短。降息则使收益下降,中长期产品投资的价值增加。调整利率浮动区间会推动银行盈利的重心从传统存贷业务转向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推动利率市场化。实证分析上次加息周期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影响对降息周期产生的效应有借鉴意义;理论分析降息的影响则为如何在降息通道中把握好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资本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以及政策性风险,最难把握的就是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边际收益的影响。利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利率波幅的大小及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不一致的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汇率与利率联动效应日趋明显,利率风险加大,因而使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而金融衍生工具是有效管理各种金融风险的工具,它们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具有简便而有效的特点。因此,有效利用各种利率衍生工具,运用金融工程的策略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成为发达国家银行普遍采取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利率的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凸现,本文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四种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缺口管理,久期管理,VaR方法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法,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下,衍生工具大量缺失,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应该由主要采用缺口管理改为主要运用久期管理,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研究和使用VaR方法,对利率风险进行动态、全面的监管,同时对衍生工具进行研究,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准备,最终实现利用衍生工具这一方便、灵活又成本低廉的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张雅鸽 《中国外资》2022,(10):76-78
实证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理财和互联网理财的利率定价具有短期调节和长期引导作用,表明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平滑操作可以对两类影子银行预期进行有效干预。两类影子银行之间存在利率的联动关系,随着互联网理财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对银行理财的“鲶鱼效应”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8.
利率变动周期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风险的计量、评估、监控是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利率波动与银行收益之间关系,进而了解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特征及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对实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科学决策,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意义重大。本文采用Flannery的部分调整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长时间窗口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银行呈“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特征,利率变动期内其资产负债管理并未为银行带来实质收益,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银行内部决策机制出发,建立银行两部门决策博弈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证明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普惠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苏省小微企业贷款数据,构建统计模型进一步从实证角度检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对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利率的引导效应,并从中确定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期限边界、目标边界和结构性效应边界。  相似文献   

10.
基于756家国有上市公司2012-2015年的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衍生工具使用对利润波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衍生工具使用显著降低利润波动性;(2)应计项目是衍生工具降低利润波动性的中介变量,且可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公司使用衍生工具进行利润平滑,而现金流的中介效应不显著;(3)衍生工具种类与经济复杂性影响利润平滑效果;(4)2014年7月1日实施的CAS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显著削弱了衍生工具的利润平滑效果。本文首次明确了衍生工具影响利润波动性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于规范衍生工具使用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引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业过度的期限错配行为则会带来系统性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创新步伐加快,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呈现扩大趋势,流动性问题凸显,风险事件频发。从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出发,分析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的形成机制,基于同群效应视角,实证研究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有较大意义。结果表明:受外部经济环境、行业同质化经营及最后贷款人制度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区域性银行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行为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同时,银行自身及同群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银行具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银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非对称NARDL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文章选取2009—2021年中国114家商业银行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非对称效应及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交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并且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均存在非对称效应。其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短期效应较显著,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长期效应则更明显。当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在交互作用时,会进一步扩大银行的风险承担。建议央行需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将数量型政策工具的总量调控和价格型政策工具的结构调控特点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下滑和结构性杠杆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资金期限转换,或者说资金的短借长用,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和传统做法,然而恰险是这种期限错配会导致利率风险。由于利率变化会引起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发生变化,其现金流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因而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价值。银行的利率风险就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引起的其股权市场价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率双轨、银行市场竞争以及金融管理约束等是制约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重要现实因素。本文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将利率传导制约因素纳入银行行为方程及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传导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以及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在改善政策利率传导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经济下行时,在利率传导机制存在阻滞的情形下,央行需要合理搭配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才能相对有效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同时,流动性分层也是影响利率传导的重要因素,央行需要结合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操作,提高流动性调节的精准性,才能有效改善货币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2008—2020年银行—企业匹配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银行信贷对企业信用评级的敏感性定义银行风险承担,实证考察短期利率下行和长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短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长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经济显著性而言,长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大于短期利率。第二,对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获得收益机制是长期利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主导机制,而追逐收益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久期缺口越大、权益比率越低的银行,长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越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推动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应基于收益率曲线全面认识利率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同时注重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加强对商业银行久期缺口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美国银行业利率衍生工具应用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银行业利率衍生工具应用情况20世纪80年代,在利率不断上涨且波动性增强背景下,美国大型银行开始利用利率衍生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规避自身利率风险。而随着竞争加剧以及传统业务信贷损失增加,美国商业银行作为交易中介积极参与利率衍生工具市场,这既带来丰厚的手续费收入与交易收入,也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提升了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建立银行股权关联对其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并考察了这种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和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下的差异性,更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持股不同类型银行对其债务期限结构的不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建立银行股权关联对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产生了正面效应,且该效应在民营企业中和货币政策宽松时更为显著。本文还发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与地方性商业银行建立股权关联比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股权关联更有效。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改善信贷期限结构以及政府引导金融改革和产融结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率不仅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是商业银行经营核算指标体系之一,利率使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银行信誉的可靠性和银行的经营成果核算的正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24家银行机构的数据为依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来检验利率市场化对地方银行盈利能力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着单一门槛效应。随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净利差收窄对地方银行盈利能力的负向影响呈递减趋势。地方银行应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保持稳定合理的净利差水平;加快实施业务转型,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进一步提升银行存贷利率的定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