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璐 《开发研究》2012,(5):63-6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显著,城镇和农村居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正逐步放大,进而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镇和农村消费结构状况进行对比研究,评估不同消费群的消费结构状况和变动趋势,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水平,实现经济均衡性发展具有积极现实意义。本文借用灰色关联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支出、医疗保险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等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随后通过分析城乡居民在7类分类消费支出上的关联度排序的差异程度,揭示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特点,提出进一步改善我国消费结构和平衡城乡消费差异的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马成文  毛舒乐 《特区经济》2010,(10):170-171
在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效应格兰杰原因,测度了二者之间的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青海省1999-2017年相关数据资料,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青海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协调度,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运用协同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城镇化与住房市场协同度进行研究。首先将2006—2015年江苏省的城镇化和住房市场数据进行灰色系统序参数化处理,然后将其代入城镇化与住房市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发现:在江苏省层面,住房市场发展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十年间两系统由中度失调转变为高度协调;另一方面,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与住房市场的发展水平间协调度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基于此,提出促进城镇化与住房市场协同发展的对策,使两者最大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根据1990~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统计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以生存资料(食品、衣着)比重逐渐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比重提高为特点。提示现阶段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不仅是当前社会朝阳产业,也是贵州省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产业和城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为了研究2006~2015年贵州省的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关联,采用了物理学的耦合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006~2015年贵州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综合评价函数呈现上升趋势;2006~2011年,综合评价函数处于失调的状态。从2012年开始达到协调;2006年,出现了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函数的增速高峰期,同时也是城镇化系统综合评价函数的增速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依据对浙江省衢州市四个县的农村调查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量化了2003-2011年这些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关联关系,初步分析了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支出特征。研究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工资性收入少是人均纯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增加农村居民非农化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刺激农村消费品市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促使居民消费不断增加的过程。文章研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鄂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消费结构产生的影响,以了解在城镇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从而为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鄂州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出台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过程对农民消费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城镇化对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对促进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贵州省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推动作用。本文采用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协调发展状况,结论认为,城镇化是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因,但城镇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提出了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0年—2019年我国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的煤炭消费、城镇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四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是煤炭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对煤炭消费有先促进后抑制的效应;煤炭消费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长期抑制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城镇化均有长期抑制效应。因此,中国应推动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良性循环,控制煤炭消费。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等对2010—2022年贵州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2010—2022年,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且两者间发展关系高度耦合,耦合协调度从0.308 5不断上升至0.937 8,发展态势良好。基于研究结果,从制定综合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城市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以期让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耦合协调发展,从而推动贵州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支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江西省城市化子系统与产业结构子系统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协调度模型对江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据此时江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对河南省2005-2012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南充市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借鉴物理学中耦合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充市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处于低度耦合和初级协调阶段,但二者协同质量不断提升,综合评价发展水平差距不断减小。未来南充市应当优化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以提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金融支持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城镇化背景对金融支持农村居民消费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金融支持如何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给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磊  白昱  杨继托 《科技和产业》2023,23(3):170-176
城镇化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对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以甘肃省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探讨2010—2019年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时空演进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格局分异明显;甘肃省各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金字塔型”且不断优化,耦合系统先后经历了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阶段;甘肃省耦合协调水平与相对发展类型具有较强的空间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甘肃省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村居民收入分化视角下,对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进行有效探究,通过分析福建农村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变,从群体性差异的角度考虑,运用现代经济学关于边际、弹性的分析同最小二乘法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灰色关联法,探讨福建农村居民家庭按人均收入分组后的收入特征和消费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福建农村消费促进政策中实施分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细则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