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信的成绩,源于它对技术创新的执著。技术创新一直是海信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在海信早已达成了共识。技术的载体是人,只有人的潜力发挥好,技术才可能做好。以“技术立企”闻名的海信处处显露出对技术人才的爱护,因为人才的发展恰恰就是企业发展的缩影。海信时时把技术人才奉为企业的珍宝,因为海信明白技术人才恰恰是海信不断掀起技术创新浪潮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海信的成绩,源于它对技术创新的执著.技术创新一直是海信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在海信早已达成了共识.技术的载体是人,只有人的潜力发挥好,技术才可能做好.以"技术立企"闻名的海信处处显露出对技术人才的爱护,因为人才的发展恰恰就是企业发展的缩影.海信时时把技术人才奉为企业的珍宝,因为海信明白技术人才恰恰是海信不断掀起技术创新浪潮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海信的成绩,源于它对技术创新的执著。技术创新一直是海信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在海信早已达成了共识。技术的载体是人,只有人的潜力发挥好,技术才可能做好。以技术立企闻名的海信处处显露出对技术人才的爱护,因为人才的发展恰恰就是企业发展的缩影。海信时时把技术人才奉为企业的珍宝,因为海信明白技术人才恰恰是海信不断掀起技术创新浪潮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障企业的自主创新,海信围绕其自主创新体系建立了一套由组织、投入、人才、激励四个方面组成的创新保障机制。本文对海信的自主创新保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给中小型科技企业带来一些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孙春艳 《经营者》2007,(19):84-85
如果民族企业在与国外优势企业竞争当中因为技术上的差距而倒下的话,海信希望做最后一个。如果民族企业能够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话,海信希望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6.
赢回流失顾客的黄金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略流失的顾客,意味着企业不仅失去顾客,失去相关的利润及市场份额,还失去了进一步改善产品和服务以及学习与创新的机会。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赢回这些顾客?  相似文献   

7.
戴璐 《英才》2007,(7):75-75
这一次,市场并没有感到惊讶,老练的投资者早有预期。2007年5月底,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ST科龙宣告自己盈利。然而,盈利报表并没有让所有的人都领情,市场对于科龙是否继续制造会计利润的质疑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8.
周厚健像刘备,不断地招揽天下英雄齐聚海信。他的案头每天都有与员工利益相关的大事小情,但他认为这一切还太慢了。  相似文献   

9.
曹明新 《中外管理》2006,(2):99-100
在周厚健带领下,海信只用10多年时间,已把一个原只有5亿多资产的青岛电机厂发展到有118亿资产的海内外知名大企业.并是最早把3C(家电、信息、通讯)集于一身的本土企业之一,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0.
与格林柯尔之间的股权过户还没有正式完成,海信已经迫不及待地迈出多品牌运作的步伐。代表“科技”、“精神”、“活力”.“进取”、“文化”和“人才”的海信橙色点移入科龙的标志,替代科龙红色的一笔,形成科龙具有海信橙色基因的新标志。不过,有专家指出,国内家电业鲜有多品牌运作成功的案例,海信方面最终能投入多大力度去经营科龙与容声两个品牌,尚待观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形成的包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意识形态,发挥着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气氛、辅助企业科学决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营造企业文化要有自身特点的价值体系,进而把握好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五方面的管理因素,重视企业成员不同层次上的需求,才能实现让员工认同企业、关心企业,与企业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顾客满意”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许多公司将其天天挂在嘴上说、放在心里念,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企业竞争制胜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不少公司为之付出许多精力和心血,但取得的效果却总是微乎其微。那么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一个企业有没有发展前途,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人才是什么?说到底,就是智慧、就是点子。一个好点子往往能够点石成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却依然不能够重视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东企业管理》2011,(12):62-63
不少企业都在慨叹:由于我们缺少人才,因此再发展举步维艰。实际上就算中小企业也并非没有人才,对于企业而言,尽管人才有限,但是能够发挥自身成员的力量,将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样也可以发挥不可限量的力量。就像本田、索尼这样的企业,最初也是从缺少人才的中小企业起步,发展壮大至今的。  相似文献   

15.
孙健  秦奋 《企业经济》2007,(7):81-83
海信集团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孵化新产品、以新产业为推进器的发展战略。创新精神是海信的灵魂,技术创新又是产品质量的根。海信的出色,可以说缘于它对技术创新的执著,更可以说是它意识到了社会赋予企业的不可推卸的技术创新责任。这种责任感正是海信追求高效创新、挑战自我的原动力;也正是这种责任感让海信立志成长为国际型大企业,成为中国的技术型企业的一个表率。  相似文献   

16.
17.
近几年许多大型家电制造企业发展步伐均迟缓下来。前几年动辄30%以上的增长率几乎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企业盈利状况尤为糟糕。2004年以来,能实现年均5亿元利润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企业在0和2亿元之间徘徊.甚至有一部分企业始终挣扎在亏损境地难以自拔。在国际化方面.也是大麻烦不断,2004年中国彩电企业遭遇美国反倾销,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企业构建外部人才库和内部人才库的意义和步骤,以落实企业的人才储备计划。  相似文献   

19.
海信是我国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是国家质量管理卓越企业。 海信以“技术立企”的经营风格而在企业闻名,特别是其成功开发的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成功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改变了电视处理芯片全靠进口的历史。海信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推动要素。识别海信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提炼海信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对于指导我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寻找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礼记》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40年,海信从白手起家到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海信、科龙、容声:从年销售额十几万元人民币到80亿美元;从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不断推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只能做“家门口”的市场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从单纯的OEM贴牌生产到海外自主品牌占比率超过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