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的重要功绩在于唤醒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王海现象的意义大约也仅此而已。打假如果没有行政执法部门积极主动地出击和司法部门认真地用好用足现有的相关法律,不要说几十个王海,即使有几千王海,依然是杯水车薪。更何况,王海们也要依法并依靠执法者才能生存。所以,当人们关注《消法》第49条时,执法部门也应该按第50条办事,即依法给予制假售假者1~5倍罚款,否则将承担"不作为"责任。到那时,再讨论王海是不是消费者就意义不大了。  相似文献   

2.
近年,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不仅损害着消费者的健康和财产利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旨在打假的"知假买假"现象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可谓屡见不鲜,我们称之为"王海现象"。然而"知假买假"者是不是消费者、受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能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要整治假冒伪劣行为,仅靠几个职能部门来打假治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更多的群众和职业打假者来依法监督生产经营者。应该本着对知假买假者打假行为认可和鼓励的态度使之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王海津门打假诉论案一审判决王海败诉,引发了笔者对王海打假动机的思考。王海打假已成其职业,几年来获利可观。究竟这种双倍索赔获利是否正当,倒是值得讨论的社会行为问题。首先从王海购物动机、商品选择购物数量看,他不是消费者,而是钻法律和一些经销商法律意识不强的空子,故有频频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1992年8月开展集中打假,6年多来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标值达220多亿元,统一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标值达70多亿元。 然而,北京市社会心理研究所就市民最关心的12项社会问题所做的社会心态调查表明:假冒伪劣商品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居首位。 全国打假办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件就达27.33万起,比上年增加了5万起。 人们呼唤法律对制假售假者实施“重刑”,以达重典治乱的效果。 那么,积重难返的假冒伪劣问题,为何如此难以治理呢?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有市场?因为假冒货便宜,因为农民兄弟对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不熟悉,因为农村地域广大,打假工作还没有深入到各个角落。当前既需要适合农民消费的名牌产品下乡,更需要将打假工作深入到农村中去。如果"打假"不能下乡,那么,名牌下乡就没有保证。其实,打假下乡早已开始,问题在于突击行动如何与日常行动结合起来,不要等假冒伪劣形成规模再动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地方保护的问题,地方官员不去保护制售假冒伪劣者了,假冒也就难以形成规模了。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每年一到3·15,消费者们就像"翻身农奴得解放"似的,纷纷去投诉自己消费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曝光自己不幸购买的假冒伪劣商品,希望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对这个存在多年的3·15现象,笔者认为除了商家惟利是图、居心不良,社会诚信环境不好,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等客观因素外,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成熟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关于消费者的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如何看待知假买假问题的讨论中,关键还是要明确知假买假行为是否属于消费行为,知假买假者是不是消费者。如果说既不是消费行为,又不是消费者,那么就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不适用该法中的惩罚性规定。那么如何理解消费者的含义呢?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是:“消费者是与制造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相区别的人,是指购买、使用、保存和处分商品和服务的个人或最终产品的使用者”。《牛津法律辞典》也认为:消费者是指“那些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住房)的人”。消费者首先是与制造者相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王海"之后耸立起"何山"。北京的法院为何山当靠山。什么知假买假不是消费者!什么不知假售假不是欺诈行为!法律已正本清源:到你商店买东西就是消费者,你卖假商品就是欺诈行为。谁愿意争论不休,请便,法律就该这么执行;真是痛快,痛快!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1992年8月开展集中打假,6年多来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标值达220多亿元,统一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标值达70多亿元。 然而,北京市社会心理研究所就市民最关心的12项社会问题所做的社会心态调查表明:假冒伪劣商品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居首位。 全国打假办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件就达27.33万起,比上年增加了5万起。 人们呼唤法律对制假售假者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期以来,王海买假索赔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报道说上海、福州等地也出现了“王海”现象,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现代人在享受各种产品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又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啤酒瓶爆炸、热水器泄漏等事故更是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消费者与生产者、销售者间的纠纷日益  相似文献   

11.
《监督与选择》第十期所刊的职坚先生《对王海打假的思考》一文称,王海不是消费者,而是钻法律和一些经销商法律意识不强的空子,牟取非法利益,扰乱了经济秩序,其行为违背了消法的立法宗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王海在短时间内购买较多明知是不符合要求的商品,确实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索赔。然而,姑且不论王海行为的动机如何,就其行为本身来说,却已取得了打击伪劣商品,对商品质量进行监督的社会效果。王海通过他的打假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不但宣传了消法,增强了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而且人们也从王海屡屡索赔成功的事例中看到了法律的威力,广大消费者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向各种  相似文献   

12.
假冒伪劣的存在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根据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分析了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并从法律角度对治理假冒伪劣、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出了一些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继去年发表《正确认识“王海现象”》(见本刊1996年第1期)后,最近又在天津就“王海现象”发表评论,在肯定“王海现象”的同时,语重心长地说,王海打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的问题,制假售假的根源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厉以宁说,对于“王海现象”,目前大部分人认为对遏止假冒伪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规定(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颁布)第一条为了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  相似文献   

15.
王海告法官李春海侵犯其名誉权,一审败诉。知假买假索赔者是不是消费者有一段时间似乎有了结论:是然而,不久前似乎又有了另一个结论:不是王海这次败诉,可以说是第二个结论的结果。这两个『似乎结论』,看来都不是结论。匆匆作结论固然不好,但几年没有一个结论,于打击经营假冒伪劣、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16.
“刁民”辩     
在中国商界,“王海现象”曾成为一大新闻,其影响所及,全国都知道了王海这个名字。中国人擅长概括,善于给某种事物命名。比如“王海现象”,原不过是一位名叫王海的人,专门从商场里购买假冒产品,然后根据“保护消费者权益法”的有关规定,向出售该商品的商家索赔,仅此而已,因为多干了几回,也就成为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与专家对话     
《中国质量》2004,(4):19
消费者的代表:现在之所以假冒伪劣这么猖狂,地方政府的执法力度是不是还不够大.如果我们给他一个例子,罚他个倾家荡产,给他个杀一儆百,或者杀十儆百,也就是专家说的加大它的违法成本,那么造假的活动是不是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18.
元旦、春节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高峰期。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力图依靠信息公开遏制假冒伪劣泛滥势头。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创新驱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这个11月,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是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的议题,两年前的11月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国际上有人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称之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中国的"打假"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与对市场主体、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乏力密切相关。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是由于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为其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惩罚威慑力。  相似文献   

20.
民法专家何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从王海知假买假风波骤起、各方议论纷纷时,何山就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关于索赔条款的制定,就是想培养出一批象王海这样的人来和假冒商品作斗争。如果亿万消费者都象王海那样,假货就会无处藏身,市场就会得到净化。 但当时争论颇多,最为典型的是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