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金融》2004,(5):i005-i005
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辖有15个独立核算信用社,共67个营业网点,在职员工389人。  相似文献   

2.
《西南金融》2004,(5):i008-i008
高县农村信用社现有法人社13个,营业网点33个,员工218人,各项存款4.6亿元,各项贷款3亿元。近年来,高县农村信用社已成为联系农民的最好金融纽带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4.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论是产权制度改革还是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其一举一动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旨在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瓶颈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指出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和广度,树立了支农主力军的形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7.
荆涛 《山西金融》2002,(5):46-46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塑造良好形象的首要条件。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是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但是前些年信用社放弃农村市场,盲目与商业银行竞争,大规模向企业发放贷款,在大量形成呆滞的同时,信用社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也大大受损。今后,农村信用社应该抓住国家加大支农力度、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契机,把工作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牢牢扎根农村,在农村这一主战场树立权威形象,最终实现农民、政府、信用社“三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杨艳 《济南金融》2004,(8):57-57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规模宏大、网点众多、作用突出的农村金融主导力量,为城乡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当前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农信社必须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实施改革创新,努力实现“三农”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10.
11.
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在防范和化解其风险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引导其落实农业产业信贷政策、为“三农“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2年末,太原市辖区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6亿元,比1998年净增11.8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4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1998年的14.95%上升到2002年的32%,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当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积极稳妥的进行。就农信社自身发展而言.在改革进程中,要切实立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快信贷改革的创新发展步伐,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形成信贷管理与经济发展紧密协作的联动机制.实现同改革、共发展、双受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麻栗坡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村村民小组信用评级,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证明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只要解放思路,更新观念,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信用社难贷款”的问题,就能实现富民强社“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赵益 《现代金融》2004,(2):23-24
全国首批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相继在苏南地区成立,适应了苏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需求,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作为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单位,农村商业银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积极谋求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实现稳健发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信用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尽快解决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和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同时,国家在制订政策上应对农村合作金融加以支持,以促使二者之间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很多农信社却面临着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作者对湘、粤两省农信社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意见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改变农村信用社信贷、财务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社脱钩后,尤其是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发展速度较快,资产、负债规模得以迅速壮大;资产质量有所好转,部分信用社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信用社内部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并且开始发挥初步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呈良性发展态势,支持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能力逐步增强,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显。但在制度建设、市场定位以及防风险意识等方面还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