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风水学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不谋而合,渊源颇深.本文以新乡市百泉书院园林为例,通过对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分析,探讨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在园林造园中的影响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别墅园林景观的风水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风水景观设计是影响户外环境诸多因素中的最根本的因素,小园林的风水设计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一、周围环境的风水气候,二、别墅主人或开发商特殊的需求和限制,三、别墅主人审美趋向。别墅园林风水景观设计就是要把这些因素进行完美结合.使园林景观既满足了主人的使用需要又保证中国住居文化“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理念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理学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动静观,理气论,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等。朱熹这些理论的提出是针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意见,并试图在自己的思考中寻求出解决之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但朱熹的许多理论适用于上层统治者钳制民众思想,其理论更多作为了一种政治教化工具,其深厚的理学基础和哲学意义倒是列为其次。统治了数百年的理学观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之后的很多理学观念大多是围绕着理学范畴加以精细化,而没有出现新的哲学观,在加之传统哲学家大多是文人;因此,这种哲学观念势必会影响到文学的进程,特别是明代这种理学观念气息更是浓厚,诸多文学流派多以理学中的某些观念作为行文的规范。本文将以解析朱熹理学的内容对中国传统哲学做一个浅薄的探索,以求再诠释中国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生态伦理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诸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回归自然"、"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无不闪烁着生态伦理的智慧。但是这种具有朴素意义的生态伦理观能否作为建立环境法律制度适宜的土壤呢?还是由于我国传统生态观本身缺陷及与现代  相似文献   

5.
东莞可园作为中国园林代表之一,是东莞文化的灵魂,然而其目前的开发过于简单,因此,文章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的"三三六"评价方法分别从旅游资源的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对可园的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可园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在此评价基础上,提出一些适当的旅游开发意见,为景区的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上次说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正是《易经》与风水文化中"得天时,地利,人和"思想的反映。中国传统风水中极为重视天气对人的影响,所以在几千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天气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对人类健康以及住宅的选择与建造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上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方生态运动。生态社会主义旨在将生态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当中,希望构建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佛家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等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的内涵是一致的。两者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风水宝地"大概是指十分和谐优美的环境,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有益于事业发达.根据传统的风水理论原理,合理安排、布置优美的工作与办公环境,会直接或间地接影响到主人的工作效率、决策效果等各个方面.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很讲究"天人合一",风水理论强调"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据我调查所知,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厂址选择、厂房坐向、办公环境等方面都很注重风水问题,以此而企求减轻心理压力,增加发展机遇和成功的概率,甚至美国大西洋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 Airways)的创始人Richard Branson和德克萨斯州第一国家银行和纽约互助基金会(Texas Fjrst National Bank and Mutual of New York)的高层领导也在其办公室里应用风水原理来布置办公环境[1].最近几年,我们非常重视文化遗产,许多传统的东西得以发扬光大,但是也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所谓的"风水先生"、"风水大师"也应运而生,他们为了骗取(特别是在农村的)民营企业家的钱财,把风水搞得神乎其神,肆意渲染、夸大风水的作用,似乎风水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因此,有些同志就武断地认为,风水是我国封建社会遗留下的糟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17-18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两大流派的造园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两国相关的园林思想、 理论进行挖掘解读,分析两国园林的侧重点及园林思想的争论点,对比其异同,以增进园林人及读者对两国园林的学习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秉持着"环境民生观",把民生作为生态的目的,生态是民生的基础,生态与民生相互交织,共同推进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环境民生观蕴含在"良好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当中,并在当代发展中对于坚持以人为本、绿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园林造境艺术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最玄妙的宇宙思维模式,而城市山林、壹中天地、法天象地、俯仰乾坤的造园格局正是古典因林造境艺术的精神写照,其创作原理是凭借各种自然构成要素的整合、重构、升华,以达求人化自然、融通宇宙、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无疑代表了东方城市园林造境文化苑囿的最高旨归,也是世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中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彰显着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生命哲理的审芙观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诗境规划思想及其方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境(诗的意境)是中国文化思维的鲜明特征.文章提出"诗境规划思想",则城市规划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寻求与创造诗境城市的过程.这对于树立城市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突破目前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现象(即规划就等于依照标准模式与固定程序进行"编制")和重建城市规划领域的中华文化话语权均有着积极意义.文章以具体的规划实例,阐述了始终怀有一颗诗心、合理借助和发展风水论、再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包括生态理论等)来反照、并最终在中华诗学精神启示下寻求意境升华,不失为一种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当代规划方法实践.  相似文献   

13.
柯尔施在1923年出版的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描述了他著名的总体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思想.总体性理论在柯尔施的思想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丰富,柯尔施建构了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通过研读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论述柯尔施总体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概括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柯尔施的总体性思想集中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今天重新审视和研究柯尔施的理论观点,对新时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近些年来,中国古代丰厚的管理思想,尤其是"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引起了西方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彼得·圣吉就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文版中指出:"就我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途径与西方文化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消耗着地球几亿年的自然资源储备,使人类面临着自然资源制约趋紧、环境污染代价巨大以及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严重后果.而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儒家的唯物主义思想明确“天人分明”及其衍伸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因子.本文深入浅出地研究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并从中获得对当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启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敏  周世祥 《国土经济》2008,(10):75-77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崇尚“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代休闲生活的发展,仿佛是对返璞归真的重现。而庄子的《逍遥游》中所提出的“逍遥”人生观和世界观,实则为现代社会的休闲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明了现代休闲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早在明代中后期,西方思想就开始进入我国,并逐渐传播.进入近代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后,西方文化的冲击更是异常强烈.一方面,是众多有识之士有感于国家积弱不振,倍受外族欺凌,希望借助国外的民主思想来振兴祖国,抵御侵略;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许多城市设立租界,开办洋行、 工厂,更直接地将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带人中国,从而动摇了千百年来的固有传统.苏州虽属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消费型城市,但普遍的社会倾向自然也会在人们的生活追求中有所显现,尤其是地近上海这样一个被称之为"帝国主义冒险家乐园"的国际化都市,受其影响更为强烈.因此,除个别园宅由于自身的承传关系和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继续出现外,固有造园传统的总趋势已日渐式微.而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园宅建设中也有西洋因素的引进,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风格.这种园林形式的优劣姑且不论,却是为发展了2000多年的传统园林艺术注入了活力,给人以"新异"之感,只是因为时局所限,而未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在"民主"和"民族"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公园渐次在上海、 北京、 南京等地出现.苏州也因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所以继上海之后,各城镇也开始营建或改建公园.本文就苏州传统园林在民国以后,经过了岁月变迁,战争炮火,文革几经易主到如今发生的转型与变化从现状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在观念上,措施上,技术上,手段上提出原则性建议等几个方面来叙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理解和思维方式,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我们的住宅与庭院设计当中.如何恰当的运用传统造园手法,创造性地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现代设计中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造园中的实际运用,旨在探讨在当代住宅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如何延续和深化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世界遗产保护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周易》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思想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易"的思想、"阴阳平衡"论,"天人合一"观,对于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阴阳失衡、忽略了易的思想、违背天人合一观等三个问题.我们应从<周易>哲学思想得到启示,立足长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世界遗产,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态观"等理论对现代"绿色消费"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在品牌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应基于"系统论"的思维和"绿色消费"理念的高度,从品牌实体文化、符号文化和概念文化的构建中积极树立和培养社会大众的绿色消费道德、消费意识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构建,最终实现人、物、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可持续消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