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刘骏民  刘惠杰  王洋 《开放导报》2006,(5):80-82,88
汇率问题和“热钱”的冲击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后短期内人民币升值,而中长期则趋于稳定。世界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必然吸引“热钱”的涌出涌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经济系统可能遇到的危机必须构建强大的虚拟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货币竞争力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的真正强大必须有货币的真正强大作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背后实际就是如何破解全球分工体系失衡与金融霸权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如何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如何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如何设计好货币国际化的制度和市场条件才是关键。2011人民币国际化"大提速"2010年被称为"人民币国际化元年";而今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币值似乎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需要货币宽松,而货币宽松必然导致人民币贬值;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需耍人民币升值以强化国际社会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至少需要人民币不能出现大幅贬值而相对稳定。许多专家学者在反对人民币贬值时都会用"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作为理由。但我一直反对这样的看法。我认为,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必须更多地依据国内经济条件,绝不能让"人民币国际化"绑架货币政策——只能紧缩:推高人民币币值,强化持有者  相似文献   

4.
李枫 《新财经》2013,(8):22-23
"境外资金真正关注的还是人民币汇率,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人民币预期贬值,热钱失去了套利欲望。同时,美国关闭印钞机后,货币泡沫被刺破,盘踞在高风险资产中的资金被迫抛售股票、债券,回流美国,进而引发了国际热钱的‘钱荒’。"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信息》2003,(24):23-24
2003年12月19日,我国香港特区与人民银行签署了"人民币合作备忘录",香港地区可以在明年开始试办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使人民币走出去有了第一步,并对于缓解人民币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有限度开放,是内地与香港经济金融融合的体现,充分表明"一国两制"特色经济的整体效应,拉近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不仅有利于香港经济复苏和发展,活跃香港金融市场;同时也给予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尝试"平台".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形势与条件下放开人民币香港地区业务,有可能扩大人民币炒作空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自由港,在外围国际金融投机氛围较重,汇率波动震荡中,特别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紧密不断的环境下,或许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炒作,进而使游资热钱形成对我国经济金融的风险影响.况且我国的金融正处于金融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而内部金融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也存在,对中央银行监管或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调控水平、能力,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但风险大于机遇,防范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2002年以来,随着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外币利差加大,"热钱"流入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根据专家和金融机构的估算,流动在国内的"热钱"约在250-400亿美元."热钱"作为一种资本势力正开始在中国孳生和流动,必将严重威胁中国货币政策的效能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开始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行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单纯的货币兑换和流通条件的改变,而是一项涉及经济金融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改革,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匹配都有可能引致巨大的经济金融风险,特别是其中潜在的大规模的货币替代、反向货币替代风险,更易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逆转,必须加以重点关注并积极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文章分析了资本大规模流动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引发货币替代、反向货币替代的形成路径,提出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防范货币替代、反向货币替代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热钱"的盈利方式通常包括套利、套汇和赚取资产升值收益,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中美利率倒挂以及资本资产价格上升使得我国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绝对热源。"热钱"的流入不仅进一步推高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加强人民币升值期,增加宏观调控难度,也为我国金融稳定埋下隐患。加强和完善外汇管理、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利于减少"热钱"对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热钱涌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热钱的投机行为正在危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及整个经济形势。热钱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热钱涌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原因包括人民币升值预期、本外币利差扩大和国内外购买力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热钱的流入与人民币升值有着很大关系,只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存在,就会有更多的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本文关注了几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诒 《产权导刊》2011,(2):19-21
目前人民币资产已成为热钱标的物,为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力狙击"热钱"。  相似文献   

12.
范亚莉 《中国经贸》2010,(20):127-128
本文首先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并非简单着眼于改善我国外汇储备头寸以及降低汇率风险,而是可以增强我国经济的独立性以及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实现经济转型和开放金融市场。而最终要实现较高程度的国际化,人民币必然还会受到现有国际货币的抵抗,所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最后必然是大国博弈的结果,政府应积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徐刘芬 《特区经济》2009,(10):93-94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一国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的条件的分析,认为目前中国资本账户的管制以及金融市场的欠发达形成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掣肘。因此,要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必须承受较大的市场冲击风险,加快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以来,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内地媒体报道"香港囤积大量热钱,伺机进入内地炒作",这一说法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给香港各界带来很大困扰.香港真的囤积了那么多热钱吗?最近,香港特首等多位官员纷纷驳斥了"热钱借道香港伺机进入内地"的言论,称香港的人民币业务一直严谨有序,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悄然出入我国的热钱有所增长.国内学者纷纷撰文讨论热钱流动对我国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是对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以及房地产市场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外国游资对我国侵入的状况、原因以及对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至于对国内的社会热钱流动问题则较少涉及.本文在界定热钱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热钱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对我国社会热钱流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泰翔 《魅力中国》2013,(19):94-94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政治实力提高后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需要。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是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成败攸关国之兴亡,所以我们必须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做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人民币和外币的利差的影响,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资金数量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率先回升的国家.可能会受到热钱的追捧,将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热钱可能流入的渠道以及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面板数据从国家异质性的角度,分析美、日两国货币国际化成败的内在原因,并通过扣除本地需求法测算出2003~2016年人民币境外存量的走势,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潜在因素。基本结论是:(1)日元国际化失败是因为日元并未在国际市场中发挥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职能,仅充当"载体货币"用于国际金融市场套利交易;(2)人民币境外存量已下跌至2009年金融危机后水平,经济"新常态"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严重受阻;(3)贸易规模的提升对人民币国际化仅存在短期促进作用,资本市场的过热将会对人民币国际地位产生负向作用,人民币币值的下降则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长期的抑制效应。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应谨慎地稳步推行。  相似文献   

19.
《环球财经》2010,(8):6-6
很多人谈论人民币的国际化,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人提出明确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我以为,中国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伟大构想,要将巨大的经济潜力转化为国际货币金融力量,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个深远而系统的金融大战略。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末代就已提出,当前人民币在邻边地区已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少数的西方国家中也有一定的使用量。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要大于成本,所以我们必须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逐步增加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加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使人民币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