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产学研集群的形态创新与优化策略选择,在产业战略调整、产业资源配置及产业经济优化上有着导向性影响。湖北谋划并建设的"中国光谷"和"中国农谷",是国内产学研集群形态演进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实质是基于全方位科技支撑体系的科技经济产业一体化集群发展形态。在分析"中国光谷"和"中国农谷"作为国内产学研集群创新形态的同时,提出了其后续发展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与武汉·中国光谷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对产业集群的特点以及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中国光谷为研究对象,提出以集群化作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战略途径,并就光谷建设中的政策缺陷及改进的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北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重工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并且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以区位商为视角来研究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发现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政府干预多、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差,应规范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政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集群”(cluster)概念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思维和政策工具。我国媒体中频繁出现“集群”,随之也出现了概念的混乱。本文从集群的有关概念出发,分别从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集群创新战略等方面辨析集群经济、集群科技的发展和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本文认为,严格定义的产业集群就是创新性的集群或创新集群。区域科技发展中的集群创新战略, 应该理解为基于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产业集群或创新集群不是万能药方,更不能被炒作和遍地开花。有关集群的政策和规划需要谨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5.
美国有关机构和媒体曾宣称“中国制造”的成功“秘诀”在于它的产业集群.国内也有媒体附和说“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发动机”。然而在以集群经济出名的浙江.产业集群却面临盛极而衰的危机,这说明并非拥有产业集群就拥有经济竞争力,只有理清集群经济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趋利避害,才能把集群经济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宋军 《当代经济》2014,(24):28-29
目前,“中国农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政策汇聚和品牌汇聚效应也日益彰显.在这良好发展气场的氛围里,紧紧抓住“中国农谷”品牌的文化包装,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农谷”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荆门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区域文化是“中国农谷”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中国农谷”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准确定位“中国农谷”品牌的文化包装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汉·中国光谷经历了数年的建设,基本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武汉·中国光谷内的产业主要是光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发展迅速,这就需要创新。没有创新,武汉·中国光谷就不可能继续发展;没有创新,武汉·中国光谷将会名存实亡。武汉市政府大力提倡创新,并且给予光谷更大的优惠,以帮助光谷的创新活动。但政府推动的创新活动具有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8.
科技发展和业态变革使企业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基于产业链的集群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集群合作创新关系不稳定问题突出。物流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也面临着这样的发展困境。文章从物流园区——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表现形式出发,对政府、物流园区和园区企业进行三方动态博弈分析,探讨物流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机制。研究表明:政府从规制成本、物流需求方及园区企业社会福利、物流园区稳定发展和社会公正考虑,采取“规制”策略。物流园区从企业收益及成本、园区用户量以及政府惩罚(负向激励)考虑,将“积极管理”作为主要策略。从政府及园区惩戒、用户规模、企业收益及成本则被纳入园区企业考虑范畴,选择“合作创新”策略,三者共同构建更稳固的物流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关系。最后,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就物流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对物流园区、政府和园区企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武汉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出“武汉·中国光谷”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目前,光谷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为促进武汉科技新城暨光谷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就武汉光谷的政策环境、产业发展重点,以及超常规发展应予重点考虑的体制创新等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将产学研联盟的创新思想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创新系统3个方面,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同时结合辽宁省产学研联盟发展现状,提出应建立并完善产学研联盟持续创新发展的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产业园区是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主战场”,结合企业需求和产业特点,优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可助力园区企业实现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度持续提升。本文结合产业园区的特点,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做出简单概括,同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期望为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指导,打造现代化高质量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2.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积极利用首位城市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加快发展服务型经济,上海重视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整体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强化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用,引领长三角地区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相似文献   

13.
江浙沪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开 《江南论坛》2009,(8):13-15,58
一、江浙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现状及特点 上海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特点 目前,以产学研合作创新和特色产业基地创新为典型特征的集群创新模式已成为上海城市创新的主要模式。同时,1997年以来,上海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以信息、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支柱产业高科技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4.
冯烽  熊昭 《经济学家》2023,(4):56-66
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近年美国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系统梳理典型装备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可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经验借鉴。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强化顶层设计,着力优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体制机制;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提升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相结合;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夯实装备制造业人才基础;强化城市群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5.
创业环境是“武汉.中国光谷”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论证区域环境建设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武汉·中国光谷”的区域经济特征,提出“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关键在于创业环境,并提出了改善“武汉·中国光谷”创业环境的几点相关建设。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云和县是我国著名的玩具制造基地之一,有“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美誉。目前云和县已初步形成木制玩具产业集群,但目前该产业集群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在研究产业集群构建创新平台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要以官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主,同时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驰 《经济》2024,(4):44-46
<正>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要大力培育好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现代金融、人才资源等要素为保障,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各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及网络体系,其特征是实现“产业链+科技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并持续依托国内市场和资源优势,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衍续(即产业集群在同一地域形成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供应链)不仅是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产业集群及其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在机理。文章根据产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供应链组织衍续特点,来分析产业集中度(MAR外部性)、集群式供应链组织衍续(Jacobs外部性)与集群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假设,并以“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为例,来实证产业集中度、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对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确了2000~2015年“武汉·中国光谷”的五大发展目标,并根据世界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和“三个联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研究首先开始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后起者。中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基本上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发展。国内关于产业集群形成原因的研究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对国外集群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二是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北京地区,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当今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