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新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过程受技术自身及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通过构建"二维两阶段"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新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机理。第一个阶段从"技术本体"和"人与技术交互"两个维度分析新技术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构建"二维三点"研究范式,揭示新技术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强调技术风险存在的必然性。第二个阶段提出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触发机制,探讨技术风险通过社会放大效应引发社会问题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论证新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二维两阶段"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陈丹宇 《经济地理》2007,27(3):370-374
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上,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非同质化实质和三个创新群的外溢效率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了基于效率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效率不仅限于“点”与“点”之间的外溢效应,而主要体现于更高层次“群”与“群”之间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两类创新)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把“创新·创业·创智·创富”(“四创”)置于共同的研究框架下,从“四创”情境的内在关系出发,探讨了两类创新融合的两种机制、五大模式和四条路径,最后提出了促进两类创新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群  梁福铖 《技术经济》2022,41(9):83-94
平台经济是连接多个用户群体进行信息与资源交换的新型商业模式,近年来其垄断形势愈演愈烈,对现有监管模式和反垄断研究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利用Citespace V科学计量工具,对2003—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平台经济反垄断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在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化路径的基础上,构建了平台经济反垄断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反垄断研究主题经历了从传统双边产业反垄断与反垄断法构建,到双边市场特征与相关市场界定问题,到算法、大数据引发的垄断治理困境,再到超级平台形成、“二选一”独占交易协议4个阶段的演变。总的来看,平台经济反垄断理论框架由垄断形成机理、垄断演进趋势和反垄断规制体系三个部分组成。平台经济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三种特征诱致垄断发生,垄断竞争理论、双边市场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这一问题的重要研究视角;在技术与规模驱动下,平台经济呈现“厂商垄断-平台垄断-场域垄断”的主体变迁和“价格垄断-算法垄断-数据垄断”的形式升级;对此,应当构建价格监管、算法规制与数据治理相结合的综合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探究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作用机理和形成机制,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下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框架效应和锚定心理等行为特质,分析行为主体的会计舞弊决策过程,并从行为主体心理视角探讨会计舞弊行为的管控策略,基于行为主体自身、企业制度安排和会计监管机构的监督等方面构建会计舞弊监管的理论框架,通过构建“硬”机制和“软”约束,更好地发挥会计舞弊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80  
政府既是一个经济主体 ,也是一个公共主体 ,本文从公共主体身份出发 ,构建了一个财政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 ,区别于政府以经济主体身份承担的财政风险。财政风险是私人风险转化为公共风险时的产物。财政风险的大小与制度变迁的速度有关。评估财政风险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 ,二是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 ,就债务论债务是没有意义的。我国的财政风险处于发散的状态 ,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原因在于制度缺陷导致的“风险大锅饭” ,破坏了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基本规则 ,从而形成了一种风险累积和集中的机制。今后改革的重心在于建立不同层面的风险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结合数字技术特性,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特点。在测度2012—2019年中国214个地级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程度基础上,探讨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水平提升会显著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考虑模型内生性问题并利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技术的作用强度具有区域异质性,且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非技术密集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平台两种方式并以技术创新效应与市场需求效应为传导机制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技术作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在机理,深化对产业融合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的理解,拓展数字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梳理产业集群风险因素研究的理论脉络,探析由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的“锁定效应”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锁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命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三社”共生系统因信用社放贷风险、专业社和供销社之间的交易对手风险而难以形成稳定共生系统。区块链技术通过减小信息不对称、建立风险处理机制保障合同执行来应对这两种风险。为确定区块链如何通过降低两种风险为“三社”共生创造价值,构建有无采用区块链的“三社”共生系统模型,并比较有无采用区块链的均衡结果。研究发现:采用区块链可以促使“三社”共生系统农产品产量和利润增加。在信息透明共享机制下,信用社放贷行为与专业社生产行为形成闭环牵制机制,使农业生产更加接近市场需求。通过区块链构建风险处理机制,将促进“三社”共同应对风险,实现风险损失最小化。供销社始终能通过区块链技术获益,而专业社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从中受益,这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稳定性。因此,区块链技术应在市场稳定性差和农业自然风险发生频繁的地区优先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概念入手,根据运动员职业过程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将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职业选择阶段的风险、成长阶段的风险和再就业阶段风险.并以可持续生计理论、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形成及其规避分析的理论框架,论述了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委托代理、失业和社会保障等经典理论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形成与规避分析中的运用.这一论述为深入剖析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解决运动员群体的职业风险与保障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鉴于当前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研究尚未从整体视角系统考察绿色转型前因后果的过程机制,导致企业绿色转型演化机理不清晰、作用边界不明确。为打开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以具有行业代表性和绿色转型典型性的河北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渠道采集数据信息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分析、编码,剖析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要素的演化脉络与机理。结果显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分为准备与实施两阶段,且由核心层—运转层—保障层交互构成。通过进一步厘清多维度影响因素—转型模式—转型实践演化脉络,构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准备—实施两阶段理论模型,以此明晰绿色转型过程作用机制,丰富企业绿色转型理论框架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碳市场政策结构与企业违约风险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政策结构是规避碳市场企业违约风险的重要保障。梳理了中国政府颁布的碳市场企业违约风险控制相关政策文本,从交易和减排两个维度构建了碳市场企业违约风险控制政策二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现有风险控制政策的结构组成。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碳市场企业违约风险控制政策覆盖范围互有重叠,容易影响实施效果;企业违约行为惩罚制度体系尚有漏洞,惩罚力度过大可能引发企业不法行为;碳价格调控政策相对缺乏,碳价格波动易引发违约行为。最后,提出了优化和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有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偏重于抽象的概念描述,对于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结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理的分析还不成熟,因而尚无法真正阐释企业为什么能够及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中"成长上限"基模原理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系统动力机制;从系统演进的视角提出动态能力生成的研究框架,表述为"组织创新精神—组织即兴—动态能力"三个变量之间有反馈的循环推进关系,并且以认知、行动、惯例三种社会或心理过程描述连结上述三个关键变量的系统结构和系统动力机制,揭示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基于对通用电气公司128年成长历程的系统分析,实证检验了这一理论框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国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动态演进的跨学科分析框架.框架以农村老年家庭为分析对象,从个体、家庭、社区多尺度视角出发,将养老风险拓展为涵盖风险、脆弱性和恢复应对策略三位一体的广义风险概念.继而将广义养老风险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形成以养老风险为核心的影响机制链条,分析"养老资本→养老风险→老年福祉"的动态演进机制,探索创新降低养老风险、提升老年福祉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创新是近年来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前沿主题,已有学者发现企业间双边关系质量对分布式创新结果和绩效具有促进作用,但关于其对分布式创新过程及治理模式的影响仍缺乏机理性认识。从社会网络视角,基于分布式创新机制与合作治理理论,提出了企业间关系质量—分布式创新机制—合作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分布式创新中双边关系质量对合作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一个由分布式创新内在机制和合作涉及的技术范围组成的带有中介和调节作用的路径整合模型。总体来说,解释了双边关系质量通过完善分布式创新机制使得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股权合作模式的内在机理,希望通过该模型为后续学者提供一个分析双边关系特征与合作创新之间关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追求自主创新和顺应技术范式演进已成为企业赢得持续技术竞争优势的新趋势。从技术范式演进视角,分析了企业技术范式的演进机理,从旧技术范式产生-形成、新旧技术范式并存、新技术范式形成3个阶段分析了技术范式演进阶段存在的创新能力发展风险,并指出企业在技术范式演进中应依次培育动态知识创造能力、动态项目管理能力和动态商业创新能力。构建了基于技术范式演进的动态创新能力模型,并针对该模型应用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保传播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目前环保传播活动的实际绩效(实际效果)非常低下,甚至模糊不清,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环保传播的内在机理,并构建了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提出符合环保传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理论上分为四个阶段:认知扩散阶段、信念形成阶段、行为塑造阶段和价值观变革阶段;具体绩效测定因子包括:意识绩效—察觉、态度、自我效能、个体传播认知,行为绩效——记忆、接受、自我行动、他人效仿。  相似文献   

18.
经过对三门峡水库决策和上海杨浦大桥收费决策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重大决策相关利益群体图,认为重大决策的社会风险评估应通过对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行为进行分析来识别。通过研究发现,在决策问题的识别阶段,决策制定者和媒体容易导致决策的社会风险;拟定决策方案阶段,决策制定者和企业投资者容易导致决策社会风险;决策方案选择阶段,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容易导致决策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9.
理性创业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创业机会已成为创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选取34位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挖掘和多案例匹配分析方法对创业机会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编码,探究创业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在机会发现或创造阶段,创业者通过反事实思维推动的创业警觉和创业拼凑两种途径形成创意,并经过新旧认知体系的排斥与趋同形成心智模型,以揭示创业机会发现或创造的认知机制;在机会评估阶段,创业者通过对风险—收益感觉与知觉的多轮反复交互,形成第一人称机会信念和第三人称机会评估,由此揭示创业机会评估的认知机制;在机会开发阶段,创业者形成机会开发内外两种机制,外在机制围绕“探索导向—商业模式创新—新企业成长”展开,内在机制围绕换位思考、效果推理等认知因素推动企业创新、资源获取展开。结论对丰富创业认知理论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技术系统的构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弥补和修正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在弗兰克·吉尔斯系统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和发展了社会-技术系统概念和方法.首先,将技术创新放在一个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了由小生境、社会-技术域和地景等所构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多层分析框架,接着分析了社会-技术系统、行动者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六种互动机制,然后,运用多层分析框架,探讨了社会-技术系统从小生境到社会-技术域再到地景的创新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小生境、社会-技术域和地景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补充,既可以看成层级的,或社会-技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也可以看成社会-技术系统演化或转型过程两个阶段中的三个节点.与创新系统方法将用户视为选择环境不同,社会-技术系统方法将用户视为社会-技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行动者和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