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消费率明显偏低。河北省消费率偏低是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等多因素造成的。应从提高收入,减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当前消费率,促进河北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马车"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相对高水平阶段,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将愈益增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明显加强.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率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相反还在持续降低.据统计,1993年至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2004年为53.4%,2005年进一步下降到50%以下.  相似文献   

3.
消费率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河北省最终消费率是偏低的,居民消费率低是造成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又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因素。应适当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积极发展信贷消费,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际消费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消费率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区际消费差异的情况及原因可以发现,现在东部处于消费率基本稳定时期,中西部处于消费率下降时期.区际消费率差异是由于东中西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引起的,最终消费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不公.在不影响发展的情况下,加大国民收入向居民分配的额度,可以有效提高东部居民消费率,维持住中西部居民消费率,从而缩小区际消费率差异,提高最终消费率.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消费率的现状概述消费率又被称为最终消费率,概括讲就是社会的总消费占GDP的份额的多少,它包含有政府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消费率由61.6%降至二十多年来的最低点53.6%,平均每年降低1.6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对消费率现状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涉及。他们认为,总的说来,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率的基本走势是下降的(李姝,2002),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低也是显而易见的(罗红卫,2003),有的学者还认为由于种种潜在机会的存在,这种低下的消费率是应当而且是能够提高的(陈宏、潘海岚,…  相似文献   

6.
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对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 70年代末以来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状况 ,探讨了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消费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本文认为,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长期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通过探讨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有助于优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提升居民消费率是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关键。基于产业结构变迁模型研究发现,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率呈先降后升的U型演进规律。我国居民消费率虽然遵循这一规律,且在工业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率将长期处于下行空间,但还存在居民消费率相对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世界平均值显著偏低这一特殊性。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城市化率偏低,产业合理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提升居民消费率,长期主要需依靠持续的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而中短期可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作为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9.
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特征及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民消费率过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性的突出表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国民收入结构失衡,尤其是劳动报酬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太低、收入差距过大等,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降低的主要因素。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居民消费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少儿抚养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老年抚养比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造了包含人口抚养比的消费模型,研究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选取湖北省1990-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结论,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是导致湖北省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总体偏低且持续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通常的年龄-收入驼峰型模式,我国在转型期出现了收入随年龄的增高而持续递增的独特模式。本文构建数理模型论证得出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健康寿命与总寿命的比值,认为该模式可能降低了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定量测算表明,1995-2011年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别约为16%~17%和2%~3%。  相似文献   

14.
15.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财政政策收入分配功能的角度就财政收支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全国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就财政收支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过高的税负率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有负面影响,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收入结构不能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均等化,不利于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财政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而保障性支出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因此改变财政收支结构,强化财政收支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馨蔚 《经济师》2009,(5):42-44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各个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远远超过了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在大多数年份里。主要是消费需求在支撑着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在50%以上。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将最终消费需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通过对我国1992年以来的GDP与消费率的数据比较,分析我国消费水平,并对造成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种类型消费者(城市市民、城市非市民及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城镇化对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选取全国176个城市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能够推动城市消费率的增长,但城镇化速度过快则会阻碍消费率增长。实证显示这一关系在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区别,中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容易通过扩大人口规模来提高城市生产能力和消费率增速,而东部城市只有通过提升农民工福利待遇,才能够促进消费率增长。进一步,本文还通过参数估计给出了我国城市人口集聚效应的产出弹性。  相似文献   

18.
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指标,它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率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利用Stata程序,使用以支出法计算的我国30个省份28年(1979-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别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居民消费呈现逆周期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虽然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出短期内止跌且微幅回升的趋势,但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一般态势并没有根本改变。提高居民消费率需要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配合。然而,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是一个长期过程,与之相随的是当下企业和政府都面临着各自的困难,使得居民消费率提高的回旋余地和空间趋窄。为此,应把提高居民消费率作为政府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在规范政府行为、发挥市场在初次分配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要强化政府的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