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元谋干热河谷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谋干热河谷高温干旱,水资源匮乏,而且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缺水问题。流域内贫困面大,种植业与养殖业在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面临脱贫致富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一些不合理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传统的农业用水管理模式,抑制了本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本文根据流域生态环境特点、水资源特征、利用及管理现状,通过分析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农田灌溉用水利用与管理现状,提出了切合本地实际、易于被群众所掌握、投资小见效快的农业高效节水利用技术与管理模式,旨在为本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开发及区域农业农村社会及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思路.认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以水资源对各子系统的"可承载"为基础条件,以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目的为准则,实现多目标综合效益最大化,并建立了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模型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湿地水资源保护管理对策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蓉 《林业经济问题》2004,24(6):324-327
湿地保护能给水资源的天然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并能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统一湿地水资源保护管理,将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利用湿地水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943,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对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然而水资源综合水平仅在0.403~0.650之间波动,总体水平较低,水资源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现出非同步性;从空间特征来看,该区域内各市之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结论]河西走廊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高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低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上升态势,但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5.
河长制作为破解我国“碎片化”水资源治理困境的制度创新,将水资源治理责任赋予党政主要负责人,利用上级政府的权威打破区域壁垒,有效整合各级政府的管理资源,提升跨区域水资源治理的实效。但是,河长制的运行也受到固有的制度条件约束,包括区域权力交叉、问责机制不健全及相关配套制度衔接不当等。为更好地发挥河长制在跨区域水资源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应从权力优化和完善配套制度两个方面着力。权力优化需要发挥河长的全方位效用,实现对涉水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权力的最优配置;完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第三方监测的监督机制、探索跨区域立法合作模式、加强与跨区域联合防治机制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水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的水目前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水资源短缺最为突出。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对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除了依赖工程和技术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外,我们必须从制度和政策上下功夫,通过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成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维亮 《水利经济》2005,23(4):1-3,60
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点,从分析山西省水资源禀赋现状特性入手,在论述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作用的基础上,选取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方面6类指标来分析和评价山西省地市级行政区划的水资源支撑能力,并对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水平相比,山西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为0.23,表明山西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资源支撑能力,因此,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线,对区域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障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太原、大同和运城市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名列全省最后3位,表明区域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山西省是最低的,因而在这3个城市中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相对不足,水资源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袁峡 《水利经济》2010,28(5):64-66
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分析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水资源管理必须实行水务一体化;改革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科学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供水工程现状及预测需水量,提出实施淄川区东水西调、西水东调、南部供水3大供水工程联网,利用国内先进的水源监测和无线调度系统,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淄川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约束下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如何在水资源可承载的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应用多元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在土地面积、宏观计划约束、粮食产量约束、市场约束等条件下,追求流域水资源平衡,同时保障粮食产量最大化,得到2020年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土地转移矩阵,在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依据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路径,预测出2020年最大概率自然演化形成的土地利用结构。[结果]将最优方案与自然演化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用水结构以及粮食产出3个方面对比,最优方案的粮食产量为8464.75万t,总耗水量减少18.56亿m~3,均优于自然演化结果,证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结论]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高耗水强度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减少水资源匮乏流域的耕地面积,增加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耕地面积,以保障粮食产量,充分利用未利用面积,增加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面积;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效缓解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南)四县(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和举措,以期促进水源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确保南水北调中线中原区生态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系是城市最宝贵的自然要素之一,它具有水利、航运、生态、旅游游憩、历史文化、纳污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应包括严格控制水系污染和破坏、保护水系的各种自然过程、开发水系的旅游游憩功能和保护滨水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识别,应用于评价水源地水质。结果表明: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能够改善其他水源地水质评价方法带来的不足,较好地改善评价对全局性的寻优能力,做到合理全面地评价水源地水质。同时,模型反映出了水源地水质变化的复杂性和可模拟性,提高了对水源地水质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以雨水、微咸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研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围垦区传统水资源紧缺,以雨水、微咸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含量丰富的特点,提出围垦区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通过优化集成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技术,创建适宜于围垦区的微咸水高效与生态安全利用模式,推广微咸水资源化的生态安全技术。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试验区现状,制订了技术路线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的空间规划体系,因而水利风景区规划需遵循"多规合一"的要求。归纳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统筹、资源系统配置和刚性约束等要求,基于资源有限性思维对水利风景资源的水利和风景属性进行解析,明确了水利风景资源的要义与主要对象,提出水利风景区是水利文化景观区域。尝试从水利风景区规划的职能作用、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差异与联系等方面对水利风景区规划进行功能定位,并分析了其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关系;明确了水利风景区规划的规划对象,基于水利风景区功能目标和面临的问题明晰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内容,建构了以水利特色彰显为目标的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佳木斯城区水资源赋存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指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建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壤玉  张玥 《水利经济》2020,38(5):63-67
"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流域机构水利风景区是全国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域机构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现状的调研,归纳总结其共性特点,分析其当前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事权协调机制、确立分级评价机制、强化水利风景区强监管工作、统筹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流域降水量与南四湖区水质的相关关系入手,根据枯水的2002年湖区7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P值法)对各监测断面及南四湖区的总体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由于2002年济宁市降水稀少,南四湖区水质较往年有所下降,属于轻污染,流域降水量与湖区水质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中将农业水、土资源视为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容易导致无法正确评价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问题,文章以西北旱区为例,将农业水、土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区划方法和地带性分异规律为指导,在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现状、管理及趋势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分区目标、分区单元、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以县域作为基本分区单元,提出了一套从大尺度、中等尺度到小尺度,由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组成的等级嵌套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并对西北旱区一级分区指标进行了信度分析与制图实践。结果表明,标准化后的数据具有相当好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尺度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系统的空间分异特征、时空量比关系和需求状况,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为较大尺度范围内开展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提供指标方法,也对农业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分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养殖渔业权制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渔业权制度是我国渔业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回顾60多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验,指出我国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养殖渔业权物权属性的民法根据有待明确,土地及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有待稳定,土地及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待规范,养殖渔业权补偿制度有待完善,养殖户承包经营负担有待减轻,管理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等等。为尽快稳定与完善水产养殖业的制度基础,必须坚持水产养殖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坚持科学规划,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明确水面所有权主体,解决所有权缺位问题;明确物权属性,确保养殖权长久不变;明确政策界限,确保承包经营权流转沿着健康轨道进行;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夯实保护养殖权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