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福续 《魅力中国》2014,(16):313-313
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它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背景下,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广州猎德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丽娟  朱鸿伟 《特区经济》2009,(10):146-147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涉及多个相关主体的工程,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并实现共赢是改造工作顺利进行以及最后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以广州第一个城中村改造试点——猎德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改造过程中政府、村民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总结其顺利改造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其他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提供实践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是西安市城市建设的大热点、大难点。在"城中村改造过程"这个特殊时期,党支部肩负着既要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维护广大村民的应有利益;又要支持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协调发展的双重职责。因此,党支部应加强自身建设;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城中村的改造顺利实施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汪尊芳 《中国经贸》2013,(8):159-160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一个现象,其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众多,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改造和规范,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城中村”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城中村”土地问题形成的原因和现阶段“城中村”改造中针对土地权利问题已经采用的解决途径,并对日后如何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中土地权利问题从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和打破二元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常兴 《开放导报》2012,(4):97-100
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在本质上就充满着各种矛盾,社会系统是一个交织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现象的统一体。作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典型代表的城中村,充满着重重矛盾与冲突,体现在集体资产、经济利益、拆迁改造、文化隔阂等方面。然而普遍存在的冲突并不仅仅意味着对立与斗争,冲突对社会系统同样具有整合功能。处于冲突状态下的城中村经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多元利益主体的互动与博弈、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将逐步融入城市,实现城乡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制度下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产物,它已严重影响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对它的改造刻不容缓。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调动各种力量特别是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当确立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定位,注重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协调渠道的构建,突出其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李晶 《辽宁经济》2020,(2):51-53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和开发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寻找一条有效平衡两者利益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应用性人才,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村民和开发企业两大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主体的内在矛盾和利益冲突点,寻找一条"村集体-企业-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董培姗 《乡镇经济》2008,24(7):72-75
“城中村”问题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而造成的,因此“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也成了城市规划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造过程中,牵涉到开发商、村民、政府这三个利益主体,这三者在改造过程中策略相互依存,利益相互争夺。文章通过研究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博弈,分析三者的行为,并根据博弈的结果给出建议和意见,为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达到动态均衡寻找途径。  相似文献   

9.
吴瑶 《魅力中国》2014,(25):19-20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围绕着城中村改造产生的各种收益,必须兼顾城市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才能保证三方合作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本文着力从村民视角出发,分析村民的利益定位和利益诉求,进而探究城中村改造中利益冲突,以期探讨在利益均衡目标下合理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为政府顺利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和谐城市与城中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城市,就要从化解城市的“不和谐”工作入手。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这个交响乐中出现的一个不和谐音符,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阻碍着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对其改造势在必行。而在改造过程中要树立和谐的改造观,达到认识与实践的和谐、涉及利益主体关系的和谐,改造模式选择的和谐,最终实现和谐改造。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30年来快速发展使得深圳市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土地资源约束。在"四个难以为继"的巨大压力下,深圳于2004年开启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呈现出主体多元、方式多样、项目运作、规划统筹等特点。然而,调研中发现规划着重于技术手段,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安置补偿存在漏洞、政府角色缺位与错位并存、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使城中村改造工作陷入困境。本文提出通过重视社会更新,发挥规划师的沟通作用,建立实施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强土地储备工作,规范土地出让,重塑政府角色,理顺拆迁工作机制,完善运行措施从而优化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策略,推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利益分配过程,利益分配成为城中村改造的难题。本文针对在城中村改造有开发商参与时,应用PPP模式,对确定开发商合理的收益,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确定村民、政府和开发商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是指伴随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武汉作为华中重镇,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城中村"现象的出现.鉴于武汉城中村存在的违法建筑集中、居民居住环境恶劣等诸多问题,2004年底武汉市开始了城中村的综合改造工作.涉及城中村居民、政府、开发商三方主体利益的拆迁安置补偿问题是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核心所在,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本文就武汉市城中村拆迁安置补偿现状进行调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求能协调各方利益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相似文献   

14.
昆明城中村量大面广,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必须进行和谐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改造是地方政府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掀起的新一轮“征地”狂潮,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一场针对城中村失地村民最后一片集体土地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通过城中村改造,剥夺了村级组织最后一片建设用地;通过将村民宅基地无偿“转为”国有,没收了村民最后一片栖身之地;不公平补偿的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侵害了村民私有房产所有权,摧毁了农民自主再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其自力更生谋取的穷人福利,特别是违法的改造程序公然践踏了村民的自治权利。  相似文献   

16.
《新西部(上)》2007,(5X):4-5,10
昆明城中村量大面广,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必须进行和谐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中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经勇 《浙江经济》2006,(11):31-31
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是城中村形成的重要因素。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中村村民改造前后的利益补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赵金龙  岳华  杨香河  刘焕文 《乡镇经济》2009,25(11):95-97,106
目前,保定市南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主要有村里自主开发和开发商主导开发两种模式,村民对各种模式的改造效果有不同的评价。南市区“城中村”改造中出现了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改造后的新小区设施不完善、只重视硬环境忽视软环境等问题。南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原则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9.
赵晓罡  薛继亮 《特区经济》2010,(12):290-292
本文创新了一个有限制的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二维博弈模型,演绎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安居和乐业的双重目标,平衡利益关系,需要政府率先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和城中村原住民之间实现多维目标的动态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章文光  李心影  李鹏超 《改革》2024,(2):149-159
行政与自治在长期的博弈中走向耦合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然选择,而实现行政与自治耦合的路径探析尚不充分。J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实践蕴含行政与自治耦合的行为逻辑,通过构建“场域—惯习”框架分析其作用逻辑发现:行政属性赋能、自治属性嵌入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使社区治理场域中“规则”“利益”“关系”场域发生变化,形塑“行政任务对接居民需求”“规范议事协商”“多元联合共治”的惯习。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培育主体“认同归属”“契约责任”惯习,重塑“熟人社区”,形成全方位规范制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本体属性和工作机制为实现行政与自治耦合、推动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