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僵尸企业处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化解僵尸企业的银行债务风险更是银行端僵尸企业处置的重中之重.化解僵尸企业银行债务风险需针对僵尸企业银行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处置所面临的困难,从风险监测、监管制度改革、信息共享、财税政策等方面同步推进.本文分析了僵尸企业银行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化解风险面临困难,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去产能位居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首位,"僵尸企业"的市场化退出成为"去产能"乃至供给侧改革顺利完成的关键。政企合谋、预算软约束、成本外部化等都造成了"僵尸企业"的长期存续,对我国清除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需要由政府进行适当介入,与市场、银行形成处置"僵尸企业"的合力,实现"僵尸企业"有效出清。  相似文献   

3.
出清"僵尸企业"是促进我国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开展金融债务重组,是当前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实践中,企业金融债务重组中出现的重组模式受限、法律风险防控难度大、债权人委员会缺乏上位法支持、相关主体职责不清等问题,其症结均在于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空白。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完善企业金融债务重组法律制度的具体思路,建议从四个层面入手填补制度空白,包括借鉴现行规定研究制定破产预防法律制度、出台行政法规细化各方权利义务、出台司法解释赋予债权人委员会民事主体资格、放宽金融债务重组模式的监管政策限制等,为破解企业金融债务重组的瓶颈问题、加快出清"僵尸企业"进程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4.
清理僵尸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举措。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银行部门市场化改革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部门市场化优化了信贷配置,通过减少信贷支持从而促进了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表现为产业层面僵尸企业比例减少,且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产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区分僵尸企业出清的形式发现,相对于大规模退出可能引致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与地方政府的社会性问题,银行部门市场化更可能通过僵尸企业"复活"这一更为"温和"的方式实现其市场出清。上述作用在政府干预更弱、市场化进程更完善的地区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僵尸企业"的处置是供给侧改革下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推进社会经济资源均衡配置必不可少的措施.本文简单介绍了供给侧改革对"僵尸企业"的影响,从国家、银行、员工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并通过对目前学界流行的四种"僵尸企业"的认定方法分析,得出了以实际利润法与CHK方法为基础的新认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出清"僵尸"企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本文以企业绩效为切入点,运用2010—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分析地区"僵尸"水平对正常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僵尸"水平显著地抑制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绩效,并且在企业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相比私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市场竞争能够有效缓解地区"僵尸"水平对企业绩效的抑制作用。同时,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地区"僵尸"水平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内在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僵尸"企业的存在,正常企业减少了研发投入和投资规模,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使得企业绩效下降。文章建议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分类处置"僵尸"企业,肃清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去产能,处置好"僵尸企业"是关键一环。受内外需求持续乏力、成本上升与价格下跌双重挤压、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影响,从多产品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一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总的来看,江西"僵尸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基数小但规模较大,部分企业出现大幅亏损。对此,应坚持以"去产能"为目标导向,加快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分类分批推进处置"僵尸企业",妥善解决"僵尸企业"职工安置,有效盘活"僵尸企业"存量资产,促进"僵尸企业"平稳有序退出。  相似文献   

8.
提高地区金融效率、完善资本要素配置是出清僵尸企业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宏观金融数据,分析地区金融效率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区金融效率低下是僵尸企业形成的重要诱因,提升金融效率可以显著抑制僵尸企业形成;同时,这种作用存在明显的产权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在国有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地区金融效率低下主要通过加剧不合理的金融资源占用和政府补贴促进僵尸企业形成。  相似文献   

9.
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但僵尸企业严重影响中国产业升级进程。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僵尸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内僵尸企业比例越高,产业升级进程越缓慢。机制分析发现,僵尸企业通过扭曲资源配置和抑制技术进步两种渠道拖累产业升级。从资源配置角度看,静态上僵尸企业扭曲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资本投入不足的企业危害更为突出;动态上僵尸企业不仅阻碍在位企业增加值率提升,还妨碍潜在高增加值率企业进入市场。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僵尸企业具有自身创新懈怠和挤出正常企业创新的特征。本文从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的视角揭示了僵尸企业对产业升级的拖累效应,为更好处置僵尸企业和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考察由于资金连接导致的僵尸企业对银行的风险溢出。研究中首先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僵尸企业和银行的风险关联,并采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CoVaR模型对不同风险分位数水平下的僵尸企业风险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银行和僵尸企业的收益率序列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僵尸企业对银行业的整体风险存在正向贡献,僵尸企业风险加剧时风险溢出效应也随之增加;大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僵尸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也是僵尸企业风险外溢的重要受关联方。研究结论对厘清我国僵尸企业处置方向、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加强重点金融机构和僵尸企业监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会计》2017,(5)
<正>一、引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改革部署,规范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财政部日前发布了《企业破产清算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对破产清算的适用主体和适用范围、会计主体假设、报表编制基础和计量属性、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及账务处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该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财会字[1997]28 号)  相似文献   

12.
一些企业因为产能过剩、行业不景气而资不抵债,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处置“僵尸企业”将使长期停产、扭亏无望的低效产能彻底退出市场,是去产能工作的重要一环.《破产法》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起到了基本司法保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采取完善破产立法,简化破产流程,设立地方性破产法庭,完善破产案件配套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佳琦 《中国金融》2022,(11):42-43
<正>近年来,为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加快市场出清、防范金融风险,司法部门和监管机构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诉讼、核销、转让、证券化、债转股等手段有效化解处置不良资产。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国内产业升级深化,大型企业债务风险化解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积极运用综合化风险化解处置模式,优化金融债委会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债务风险化解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去产能”的关键抓手,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发力点。利用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并结合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分支机构数据,实证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会加剧僵尸企业生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僵尸企业生存风险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更显著。结论从僵尸企业角度提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也为依托市场化手段清理僵尸企业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僵尸企业"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一大重要风险。而抓紧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不仅有助于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更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僵尸企业"的存在会使市场活力不断地被吞噬,消耗社会资源,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清理僵尸企业不仅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占有重大地位,更是构建一个正常市场体系的必要过程。因此在僵尸企业的处置过程中,正确的方法应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而不应该由政府或者市场单方面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视角,并考虑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下探讨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企业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显著正相关。与投资不足相比,企业过度投资更容易造成僵尸企业问题。同时,市场竞争作为外部治理机制能显著削弱企业非效率投资对僵尸企业的影响。最后本文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提出科学合理规划企业投资行为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僵尸企业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探明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实证研究了不同强度政府补助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异质性影响,发现适度的政府补助有助于降低企业陷入僵尸困境的风险,但高额的政府补助则会明显加大该风险;产权性质、公司治理质量和地区市场化环境因素对适度政府补助的正面效应及高额政府补助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高科技型公司,高额政府补助加大僵尸企业形成风险的作用在非高科技型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僵尸企业及政府补助研究成果,并可为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及政府补助政策设计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僵尸企业"的处置步履维艰,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因此,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活力,亟需进行制度创新。而契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有助于揭开"僵尸企业"重组的本质,并在一定意义上为重组后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对此,在"僵尸企业"重组中,国家应该加强对投资重要性的考量,关注产权的安排,在有效防范私有企业被套牢的前提下,应将剩余控制权在私人资本和国有企业之间进行更合理地分配。  相似文献   

19.
《新会计》2017,(4)
<正>企业破产清算是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对破产清算的管理是关键环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用法治思维推动"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发挥法律作用,引导和督促市场主体有序退出,不断健全完善"僵尸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成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强化破产清算管理意识,提高债权人的债权受偿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债务重组中的成功经验,剖析这一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分类明确角色定位,储备优质项目搭建转型平台,完善制度建设等政策建议,为规范不良资产处置行为,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推进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转型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