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寻主要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方法]基于1990—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向因食物种类而异。[结论](1)从影响方向看,农业碳排放对肉禽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和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动的冲击响应方向基本相反,这主要是由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替代性导致;农业碳排放对食物消费变化冲击的响应方向呈正负交替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的收敛型"蛛网"变动特点引起。(2)从响应时间看,农业碳排放变动对植物性食物消费冲击响应更为迅速,主要是由于动物类食物调整生产周期明显长于植物类食物产品;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代替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方式在短期内(3~4年以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有食物消费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效应在8~9期以后均逐渐消失,说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持久,农业碳减排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3)从影响程度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贡献最大的是其自身,说明农业碳排放基数庞大,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肉禽类食物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但研究期间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并不是主要由这类食物消费的变化导致,而是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化导致。研究结果为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相似性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定义了食物消费结构收敛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检验方法。基于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数据,本文分别计算了跨期和跨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性,进而检验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是否已经收敛到稳定状态。研究发现,中国食物消费总量虽然有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趋势,但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在2006年前后已经基本完成,此后进入了缓慢调整的阶段,且营养结构先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到稳定状态。当前,收入增长对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的驱动作用已经非常微弱。谷物、肉类和果蔬类的供能结构变化在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与典型国家的食物消费结构也早在2000年前后或更早就已经趋同到了稳定状态。中国三大营养要素的结构几乎完全趋同于日本和韩国,但食物消费结构与两国的趋同程度只达到且稳定在80%左右。对中国未来食物消费需求的预测要更加重视中国食物消费模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1990~2013年间的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在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影响农业发展的机制总结基础之上,利用VAR模型针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确会对农业总产值的变化产生影响,并且不同食物消费对农业总产值产生影响的程度与方向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考察了改革后我国城乡居民食品结构的演进,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直接粮食消费持续减量,而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及水果等园艺业产品消费不断增加,“食物革命”悄然展开。参照英国、日本等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食品消费结构变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果蔬菜等园艺作物,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镇居民主食消费急剧下降、动物性食品及酒类等奢侈品消费迅猛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缓慢。这说明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快速发展经济所能解决的。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现状及差异进行详细剖析,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为有目的的引导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优化仪器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及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为典型区域,定量研究我国北方牧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及特征,以期丰富我国牧区的食物消费数据库、促进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通过实地入户3d跟踪称重调研,获取典型区域内204户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值和传统农村(山东省)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对牧区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牧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95.99g/(人·餐),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2.4倍;蔬菜消费占比最高(24.43%),其次是面粉(18.39%)、奶类(12.62%)和肉类(11.39%);粮食消费中50%以上为面粉消费,肉类消费中60%以上为牛羊肉消费。(2)不同区域和群体间消费差异明显。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对非主食类食物(肉类、食用油、零食和酒水)的消费量更高,而对薯类的消费量更低;与少数民族相比,饮食主要决定人为汉族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更低,且对奶类、酒水的消费量明显更低。(3)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值相比,呼伦贝尔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表现出高油多盐的特征,同时对牛羊肉为主的肉类和谷薯类的消费偏高,而对水产类、水果和奶类的消费明显不足;与传统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相比,牧区居民的蔬菜、大豆及坚果的消费量更低。[结论]牧区居民食物消费有了主、副食兼用的趋势,且仍能体现地域特色,但饮食结构仍呈现单一化,对牛羊肉等肉类消费过量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在支出顺序、支出具体内容和消费倾向及消费弹性之间存在的差异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现状,指出收入差距、消费观念和消费环境的差异等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剖析了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消费率增长、消费品市场的市场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之谜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8.85%,而猪肉消费仅增长了10.16%;(2)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的食物消费有着显著的节约效应。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居民总热量摄取降低0.19%,2000—2012年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粮食节约效应约占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下降比重的17.45%;(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食物消费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下降作为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主因,2000—2012年机械化带来的粮食消费节约量约占总粮食消费量下降比重的11.96%。当前粮食仍作为居民热量摄取的主要来源,农业机械化通过"节流"降低粮食消费需求,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一、理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调优种植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如东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要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为核心,使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出"一熟稻、一熟麦、一直种到胡子白"的生产误区,认真总结推广科学的作物栽培模式,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等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利税的"三高"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餐桌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积极发展瓜果、蔬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厘清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与农户食物消费的关系,文章以西部贫困地区为例,研究外出务工对农户食物消费的影响。[方法]该文使用陕西省镇安县、洛南县,云南省武定县、会泽县和贵州省盘县、正安县2015年1 368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将在家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调整样本的选择性偏差,降低内生性导致的估计偏误,分析外出务工的影响效果。[结果]采用最近邻匹配法、半径匹配法和核匹配法进行匹配后,发现外出务工使农户的人均食物消费总支出的对数最多显著提高0. 081%,最少显著提高0. 060%。[结论]外出务工主要通过收入变化、外来的信息或经验和人口变化3方面影响农户的食物消费,且西部贫困地区外出务工显著提高农户的食物消费水平。相关部门应关注贫困地区农户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改善其食物消费结构,提高食物安全与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日本食物消费结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收集到的与食物消费紧密相关的日本现有的历史数据资料,从食物消费结构总特征、不同人群年龄特征和收入水平、Marshall交叉价格弹性分析来解读日本国民食物消费结构(或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应阶段食物营养元素摄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定义了合理食物结构的概念,确定了居民收入,市场供给、价格水平、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等影响合理食物结构系统的五大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合理食物结构的数学最优化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全国平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三种情形的现行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进行定量优化研究,给出了城乡居民目前条件下合理食物消费结构和所能达到的最佳营养水平,最后,提出了居民食物消费和膳食营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雨 《农业经济》1999,(12):34-35
九十年代是我国人民消费水平向小康迈进的重要阶段,食品供求状况迅速变化,食品结构不断调整,营养观念不断提高。这一时期又是协调食品生产、消费和营养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在解决温饱之后,增加食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膳食结构;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必须与我国食物生产能力和人民消费习惯相结合。从整体上看,粮食消费所占比例会下降,肉蛋类、蔬菜、瓜果的消费比例会上升,这种较为合理的食品消费结构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存在下去。到2000年小康生活水平食物结构的状况是:在人均国民收入1137元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灰色关联的方法测算了新疆1994-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与八类分项支出的关联程度,探查新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揭示影响新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其特点,提出进一步优化新疆居民消费结构和平衡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作为种植业大省的山东省的农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方法]选取山东省1987~2016年农业统计年鉴中有关1986~2015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同类作物不同品种的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演变特点,以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自内部播种面积比例演变特点。[结果]30年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占比则持续上升,但大豆、棉花等经济作物国际市场依存度持续走高。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体品种来看,玉米、蔬菜、瓜果播种面积持续大幅度上升,而大豆、棉花播种面积连年下降。[结论]山东省应在遵循国家发展粮经饲统筹的"三元"种植结构的政策导向基础上,兼顾种植户的经济利益,顺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从种植制度与生产方式安排、农作物品种选择、农作物品质提升3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叶行方 《山西农经》2017,(21):47-48
2006-2015年,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变化显著,呈现支出增加、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等特点。通过图表对2006年到2015年居民食物消费情况及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示食品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增加而且恩格尔系数也不断下降,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品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抓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力促进了全镇农民增收。该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走"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的路子,不断提高优质粮棉种植比重、瓜菜的种植比重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的比重。全面种植高品质棉和优质稻、专用麦。瓜菜种植亩次占耕地种植面积的65%,实施西片无公害稻米及高品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食物结构调整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80年代我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2%。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一,平均每个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占整个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逐步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畜产品消费占食物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但测度两者联系的研究不够充裕。文章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有助于弥补城镇化和食物消费关联性的文献缺口,也可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给相关部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在统计描述中国畜产品消费历史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对比分析不同城镇化背景下畜产品消费趋势,详细分析城镇化给畜产品消费带来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城镇化率越高,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从消费结构上看,未来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猪肉消费比重下降较为明显,而富含蛋白质的牛羊肉、蛋类消费比重稍有增长,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兼重的奶类消费比重上升较为明显。脂肪含量相对较少且环保压力较小的禽类消费增长速度是肉类中最快的,且其增速在未来或将逐渐超过奶类。从城乡角度看,农村居民畜产品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但城镇总体畜产品消费量多于农村。[结论]最后建议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标准化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健全畜产品消费可追溯体系,在做好畜产品检验检疫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畜产品消费趋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