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强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客观地认识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来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  相似文献   

3.
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新疆生态自然环境问题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必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琪  刘扬  王秋兵 《中国土地》2007,(12):40-41
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实用性、整体性观念由于我国农耕文化发展的初期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处于一种安逸的状态,注重"天人合一",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农村与农业经济活动的需求增长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应,农村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排放废物量与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及环境容量相协调,从而实现农村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由反自然性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转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国家天保一期、二期工程的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出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跨区域生态补偿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被逐渐关注。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功能区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博弈视角研究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生态补偿的主客体,探求各级政府间的利益冲突关系,寻找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路径,以推动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工作的更好开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循化县地处黄河上游,草地是该县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循化县的生态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逐步调节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均衡发展。目前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关中经济发展较快,对陕西省经济总体贡献大,而陕北经济发展较慢。分析出现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针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人与自然发展角度,提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协调到危机冲突,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继而论述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和可技术发展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从严格意义上说,生态农业并不是农业发展的一般类型,而是标志着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首先,生态农业强调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相吻合,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既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生物产品,又使生态系统处于最佳平衡状态。其次,生态农业把农业看作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元素或者说是一个子系统,也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能动因素。农业系统要协调运转,必须以大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各元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有机结合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为基础。在这里,“人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以统筹区域发展观为指导,从基础协调、产业协调、环境协调和结果协调等4方面界定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设置包括4个指标组、12个原始指标的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并构建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4年间我国省际农业区域协调度从0.324下降到0.187,反映近10年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在不断扩大。建议通过加强农业区域协调立法、完善农业区域政策、均衡区域农村公共服务和建立全国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等途径,推动我国农业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大旅游”战略的指导下,区域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热点。区域旅游业能否发挥持续地竞争优势、并能切实地促进区域内旅游业的大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旅游业整合营销战略是针对旅游市场需求,以整合区域内所有资源为手段,重组区域旅游业的管理模式和市场运作行为,并通过综合协调各种传播方式建立一体化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协调一致正是生态旅游开展的理论基础。生态旅游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和总结,其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蕴含在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观中。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理念一脉相承。所以,通过分析儒道两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论述,可以探寻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向——以生态伦理为指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最核心的内容.依托资源产业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即资源市场失灵理论,累积因果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依据这些理论,通过对我国资源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状态评价,提出了如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资源产业政策建议.即:加快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组织资源产业、完善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关联,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加强东西部合作,建立并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了三次调整,我国区域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针对重点和特区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密集出台,我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开创了我国区域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黄金水道贯东西,铁路公路通南北,航空通信达八方,系全国人流、物流中心,号称"九省通衢".作为地处中国腹地的大都市武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犹为重要.林业,特别是城市林业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生态文明"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近三年来,武汉市将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以大工程、大项目带动全市林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推进公共机构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和节约能源资源方式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重大意义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发展的成色。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问题,提出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本文结合江苏地区实际情况,从提升旅游业发展空间等角度,实施有利于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消费等措施,对苏北绿色贸易转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实现苏北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助推绿色贸易转型,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