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温都尔庙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内变形基性熔岩中杏仁体的有限应变测量和电算数据处理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反映区域挤压应力场的应变椭球最大缩短(z)轴倾向南南西,中等倾角;呈东西向延展的8—10公里宽的俯冲带内,应变强度由北往南依次递增,x/z 应变轴比从3.015增大到7.233.论证了内蒙古海洋板块俯冲于华北陆台之下的地质事件.本文还论述了以明胶冻为试件进行的模拟试验,获得了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测算出变形标志体在 xz 面上应变轴比与压应力的理论数值。  相似文献   

2.
温都尔庙地区位于内蒙华力西地槽南缘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上。哈尔哈达铁矿区至少经历四期褶皱叠加,其中以第二期大型紧闭平卧褶皱及第三期复向形构造为主。温都尔庙式铁矿除受岩性、层位控制外,还明显受叠加褶皱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3.
温都尔庙地区的膝折构造发育完好。形态多样,并与蓝闪片岩共存于韧性剪切带上,对研究褶皱形成机制,确定古板块俯冲带的位置、俯冲方向以及韧性剪切带位移量的测算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温都尔宙蛇绿岩中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出发,确定其源岩为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温都尔庙蛇绿岩属异地蛇绿岩,是古洋壳在板块俯冲带的残留岩块。微量元素显示的岩石成因信息表明,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是同源岩浆,它们是在没有明显分馏和分异作用条件下,依次冷凝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蛇绿岩变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温都尔庙地区蛇绿岩多次变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玄武岩的细碧岩化过程和低温高压变质作用的特点。作者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通过严密的论证,认为:温都尔庙地区蛇绿岩经历了至少两次交质作用,其特征是在富水条件下的蛇纹石化作用和在富二氧化碳条件下形成了石英——碳酸盐岩;基性岩石早期低温蚀变作用过程中具有交代作用特征,该蚀变作用过程大致是在海底压力条件下,温度从150~500℃的区间进行的;本区低温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条件大致为温度200~400℃,压力5千巴~8千巴;本区的蛇绿岩是在古蒙古板块向华北地合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初次提出:地壳结构,俯冲速度、岛弧区火山岩特征和矿床特征及弧后区特征等五个方面是古生代板块与中新生代板块俯冲带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古生代古秦岭海洋板块向中朝大陆板块俯冲,丹风古岛弧区地壳厚度为22.5km,消减带的深度为166km,板块的闭合速度为4.2cm/a,在古岛弧区产有一套钙碱性的火山岩和斑岩铜钼矿床,弧后区较大,局部已有洋壳形成,为具一定规模的边缘海盆地,为低应力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7.
应我院地质系主任许传诗副教授的邀请,英国基尔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帕克博士于9月4日至14日来我院进行友好访问。阎凤鸣院长接见了帕克博士,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访问期间专程对内蒙温都尔庙地区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和太行山进行了野外地质路线考察,引起了极大兴趣。野外考察后,双方就今后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磋商,提出了中英双方各自向所在国申请经费,共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构成我国大陆早古生代海沟—岛孤体系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瞩目,但是,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出露在温都尔庙群南部和白乃庙群东北部的一套以角闪质岩石为主的岩石组合的特征及其在板块构造中的含义有不同的认识,争议较大.作者通过室内、外工作认为,两地角闪质岩石属同一岩带,是时代早于温都尔庙群蛇绿岩的焊接在大陆边缘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岩块.它组成了白乃庙群岛弧火山—沉积岩系基底.角闪石质岩石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质岩石,混合岩化作用条件为PH_2O=3000~5000Pa,t=700~800℃,含水8%。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内蒙苏尼特右旗温都尔庙地区白音诺尔大队大约100km~2面积为讨论范围(图1)。此区大地构造位于内蒙华力西晚期褶皱系南缘温都尔庙复背斜的核部。主要出露一套下古生界温都尔庙群的中浅变质岩系,地层划为二组三段(表1)。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板块运动的证据及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近年来,板块学说这一“强大的地质学术思潮”引起广大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的热烈反应。自尹赞勋、李春昱先生相继把板块学说介绍到我国后,许多地质工作者通过对秦岭、祁连山和西藏等地的研究,从大陆内部和古板块构造的角度,丰富了作为“新全球构造”的板块学说的内容。对于内蒙地槽褶皱带,内蒙区调队于1973年也曾提出温都尔庙一带“地处板块缝合线的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台北侧古生代大陆边缘主要经历三期构造演变,其中早古生代有两次板块活动、槽台转化和陆壳增生过程,而华北地台及其北缘的增生陆壳与西伯利亚地台及其南缘增生陆壳的对接,发生在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其缝合带位于内蒙贺根山—二连浩特之北的哈拉图庙一线,往西与蒙古戈壁天山北缘中古生代蛇绿岩带相连结。发育在内蒙古生代褶皱区的三条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由南向北依次变新,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和晚泥盆—早石炭世。相应的构造侵位或俯冲、对接的时限为中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蛇绿岩(带)、古岛弧岩系、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代、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切地证实,在华北地台北侧存在加里东褶皱带,其北界位于索伦山—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以南。白云鄂博—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北侧蛇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代,相应古岛弧岩系及复理石、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间表明,板块的俯冲和加里东褶皱造山是由西向东迁移发展的,强烈构造运动的主期发生在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华北地台北侧古生代的三次构造演变,分别形成各自的成矿系列和金属矿带。南带的构造—成矿系列完整,既有与蛇绿岩建造共生的Cr—Ni、Fe—Mn—P成矿系列,又有过渡壳型的Cu—Mo—Au成矿系列,从洋壳向陆(由北而南)Fe、Cr,Cu(Mo)、Au依次排列分布,各自包含有一系列的矿床和矿(化)点;中带只有蛇绿岩建造的Cr—Fe矿带;北带以发育Cr矿为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该变质带大地构造上处于中朝板块边界北侧,蒙古地槽褶皱带南缘,包括巴特敖包群、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吉林省的呼兰群、青龙村群、下二台子群、桃山组等变质岩群,时代从650Ma—430Ma,其上为志留统一上古生界地层所覆。由于地台区在17亿年前大区域变质作用业已结束,其北的地楷区无前寒武系基底、上古生界又未变质、突出了早古生代变质岩带造构地质上的重要意义。该带变质岩剖面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剖面下部主要由超基性—基性杂岩、基性熔岩组成,上部为绿片岩或硅泥质岩类,属蛇绿岩套变质杂岩系,在温都尔庙群,变质岩呈假层序,变质相突变。由下到上为角闪岩相、绿片岩相、蓝闪片岩相,它们包含着一系列高压或中压的变质矿物,如蓝闪石、硬柱石、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文石、迪尔石、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等。但缺乏高温变质矿物,构成双变质带的一支。在第二种剖面中,主要由岛孤拉斑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流纹英安岩及沉积硅泥质岩组成,变质相局限于低级角闪岩相到高级绿片岩相,出现黑云母、白云母、堇青石和红柱石等低压高温矿物,红柱石片岩中红柱石可达20~70%,但又缺少高压矿物,构成双变质带的另一支,高温变质带更靠近陆壳。  相似文献   

13.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板块构造及地幔柱构造学说日臻完善,已广泛受到中国地学界和地勘界的赞同和应用。论文是从对两者形成时代和板块驱动力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商榷。主要是通过对自太平洋西缘的俯冲带,经日本列岛—日本海—长白山—松辽盆地的地质情况,根据最新的地震层析资料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均与板块俯冲、碰撞和挤压作用及地幔柱活动的形成机制密不可分。由于当前对板块及幔柱运动年代学测定的精准度,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故提出"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相辅相成"的概念模型,无疑对今后松辽盆地深部勘查油气资源、长白山地区监测和预防火山灾害工作,都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但对松辽盆地的冷幔柱运移及成藏时代集中在57~40 Ma的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内蒙集二线朱日和一带 1945年发现有铁矿广泛分布,1957年开始进行普查评价,其中大敖包地区工作程度接近达到初勘。以大敖包为代表的这些铁矿称为内蒙式或温都尔庙式。由于在一个时期里对这一类型铁矿的特点认识不够,因而对该区铁矿的远景也一直存在不同看法。1977年本区被重新作为寻找富铁矿基地地区之一,进行矿区与异常的检查评价,同时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我们配合内蒙一0三队进行过本区1:5万地质填图,从基础地质研究着手为进一步搞清温都尔庙群内的构造、层序和含铁层位做了一些工作。这里仅就这一类型铁矿床的成因特征和形成环境作一简要分析,并对有关的近期研究成果略作评介。  相似文献   

15.
内蒙地槽区的蓝闪片岩及其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地槽区多处发现蓝闪片岩,成为蛇绿岩套、混杂堆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夹在强烈构造变形带内,是古板块俯冲作用的直接产物。其岩石类型以成分相当于细碧岩和细碧质凝灰岩的基性火山岩为主,主要矿物组合是铝铁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钠长石,并含较多的迪尔石、黑硬绿泥石和铁滑石等低温高压矿物。蓝闪石类矿物的光性特征,X—射线粉晶分析和化学分析数据表明:(1)蓝闪片岩中以铝铁闪石为主。(2)Fe_2O_3含量很高,Al_2O_3极低,可能是蓝闪片岩中不出现典型低温高压变质相中的硬玉和硬柱石,而出现相当多的迪尔石和铁滑石等低温高压矿物的原因。(3)Alv1较少,反映板块俯冲过程中相对压力较小。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云鄂博加里东褶皱带南侧,广泛分布的中晚元古代地层构造序列分析表明:1、构造变形由塑性向脆性演化,即早划变形以层(片)内同斜或平卧褶皱为特征;主期褶皱及面线组构发育,构造形态属 J.G.Ramsay(1967)分类中接近Ⅱ类的 lc 型和Ⅲ类,晚期变形则以脆—韧性的膝折构造和破劈理型式出现。2、早期和主期构造变形显示强烈的顺层(片)韧性推覆剪切作用性质,是深层次构造变形的产物。3、构造形变特征和演化序列的区域对比结果认为,研究区的岩层应属中上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以往资料将其置于奥陶—志留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华北陆台北缘,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云鄂博加里东褶皱带南侧地带,作者确认,属于形成时代大致相当于苏联贝加尔期的晚元古代褶皱带,构成我国北方硫—多金属的构造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华北陆台北缘晚元古代褶皱带经历三期强烈构造变形,主期褶皱(F_2)的轴面、区域性片理(S_2)和广泛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构成了以褶皱带中央结晶轴对称的正扇形构造格局。工业硫—多金属矿体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明显具有构造成矿的特性。变形—变质作用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褶皱带的三次重要构造—热事件,每次的变形和变质作用都具成因联系,相随发生,但变质作用的高峰期总在变形之前,尤以第二期最为强烈显著。同时发现,强烈的顺层(片)韧性剪切作用是该褶皱带各期构造变形和片理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连续运移着的大陆或大洋板块,其边界的应力不断积聚,并发生阶段性的俯冲、仰冲、碰撞及相伴随的各种地质作用。无疑,研究大陆内部古板块运动的主动力方位、构造应力场特征是板块学说的重要课题之一。但这方面的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行之有效的古地磁等方法国内开展不多。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系统的小构造研究有助于阐明板块构造的运动学问题。华北古陆板块与内蒙古海板块之间、偏古陆一侧有一个东西延展长达650多公里、南北  相似文献   

19.
以北山三道明水地区晚志留世埃达克质中粒更长花岗岩为例,通过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证实其形成于强烈快速的俯冲背景之下。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提出了区内埃达克岩可能是北山洋向南强烈快速俯冲过程中发生熔融的结果,这对埃达克岩成因模式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燕山西部地区(北京以西的燕山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黄汲清、1945、1962、1980)的北部边缘。在中生代期间,由于太平洋岩石圈板块向欧亚大陆岩石圈板块俯冲及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使本区形成大陆边缘活动带,是典型的稳定区向活动带转化的地区,具有强烈的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即所谓的“地台活化”,也是滨太平洋成矿带的有利地区。本文根据前人资料、野外观察及分析成果初步总结本区中生代的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并进一步探讨引起这些活动的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