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贺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全国旅游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局性任务,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国内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贺州市旅游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贺州旅游业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具备很好的转型升级基础,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应遵循的两点原则和对于贺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新时代下江苏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旅游+"新时代下江苏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旅游+"的内涵、作用和发展方法,结合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商、体、养九大需求、当前时代特征和互联网经济等角度,具体分析江苏旅游业发展现状,最后探讨在"旅游+"的大环境之下,江苏旅游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和可落实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被喻为"朝阳产业",因其资源消耗低,市场需求量大,实现就业多,产业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已成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迅速,这是各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区域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例,已充分证明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金融支持对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集聚经营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学锋 《江苏商论》2005,(9):110-112
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作为我国旅游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南旅游,将如何在转型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是湖南旅游业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湖南旅游业可以通过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湖南整体经济水平和竞争力。根据湖南的情况笔者提出了湖南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构架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旅游业迅速崛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这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旅游业作为振兴四川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四川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本文针对四川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前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鲁宁 《江苏商论》2014,(1):48-49,71
旅游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对旅游业有着不小的依托,同时对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保护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两者可谓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新的时期,面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苏州要强化"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把苏州建设成为更优美更完善的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7.
《商》2015,(20)
由于各种历史的以及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统筹地区之间平衡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阻碍,如何破除这些阻碍,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探讨,然后分别从金融支持、人才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阻碍,最后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阻碍阐述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邵丹丹 《市场周刊》2020,(20):0112-01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各个县域经济发展方向也在慢慢调整,其中不少县域就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出路,并且由此发挥县域旅游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的带动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讲,正确看待县域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确保县域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旅游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三亚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过于依赖旅游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是要采取转变旅游业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等策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在分析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识其转型升级的困境,并结合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探索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国飞 《江苏商论》2007,(2):100-10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并总出乡村旅游的特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意义及其开发现状,并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浅论我国乡村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并总出乡村旅游的特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意义及其开发现状,并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迟捷 《中国市场》2023,(17):76-7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崛起,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业,我国开始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农村旅游发展模式。因此文章主要基于信息化分析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开展讨论,并分析了信息化相关概述等内容,希望可以通过简要的分析促进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发展农村旅游产业而助力。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促生旅游业,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又促进经济增长,文化旅游是最具特色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现代文化旅游发展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旅游和经济关系、淄博市文化旅游开发与市场营销现状的基础上,对淄博市文化旅游发展与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经济成为我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旅游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综合性很强,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各行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为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旅游业创造的巨大效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旅游经济的涵义和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阐述加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并提出推进我国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这种贡献既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又有间接的推动作用,在增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促进旅游产品生产、增加旅游服务消费方面非常突出,对于当地的交通、餐饮、住宿行业促进作用显著。事实上,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理想,因此,研究旅游经济效应在于进一步分析旅游产业在哪些方面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从而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时期,尤其是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旅游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就业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崂山作为海滨城市—青岛市的名山,拥有其他名山所不具有的自然景观。在崂山旅游景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尽管崂山拥有较多的旅游资源,但其知名度不能与其他旅游业的知名度相比,而这与崂山的旅游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对崂山旅游资源现有开发条件分析的同时,对当前崂山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有效路径实现崂山旅游的多元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由之路,而农业旅游就是发展农业服务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时期,农业旅游是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服务业,能够与城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良好互动,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趋势,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农业与旅游业实现融合的条件、农业旅游的形成过程及存在意义,在此基础上,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乡村旅游加强质量建设、提升竞争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在全面分析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企业、旅游管理的基础上,指出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问题,以期能为安徽省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践行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和途径,“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政府已经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战略,其中工业旅游是其“四个倾力打造”的旅游品牌之一,本文立足攀枝花这些年工业旅游开发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拟找出更有效的措施或建议,使其更ll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攀枝花市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