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一贯坚持"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司法机关总是在"有罪推定"的思维模式下,先入为主地将犯罪嫌疑人视为罪犯,认为"如实供述"是他们的义务,如不"坦白"便是"抗拒",便是认罪态度恶劣,应从重或加重处罚.曾几何时,这一刑事政策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过境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人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刑法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开始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政策保护.  相似文献   

2.
《光彩》2011,(3):14-14
2011年2月25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死刑罪名"瘦身"根据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起,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将不会被判处死刑,我国死刑罪名将由68个减  相似文献   

3.
《商》2016,(3):238-239
<正>在我国现行刑法分则条文罪状的表述中,有12条14个罪名的犯罪构成中出现了"扰乱"一词,并将其归纳到犯罪构成要件中作为是否定相关罪名的依据。由于刑法中"扰乱"一词的参照依据的复杂性及"扰乱"一词本身的笼统性,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界对"扰乱"一词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存在很大的争议,以及我国刑法对某些"扰乱"型犯罪规定不统一、用语不当造成了司法上认定不统一,甚至使一些罪名成为了"口袋罪"。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以期能引起大家对此  相似文献   

4.
《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修(八)》)正式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刑法规制,但是拖欠劳动者的报酬"跑路老板"依然屡禁不绝。我们不禁要思考,法律只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恶意欠薪"入罪化对解决劳资纠纷有一定的帮助,但做不到"包办"。解决劳资纠纷,需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构建的"发行标的"与"募集对象"二元制非法集资规制路径无法适用于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的ICO代币发行融资问题.比特币等虚拟数字货币不应被认定为"证券",而应当通过对"资金"一词的扩大解释将比特币等主流虚拟数字货币涵摄其中,进而与"非法集资"挂钩.我国应建立以"募集对象"为标准的一元化非法集资刑法规制路径,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资金"的内涵与外延,并借鉴英国的"沙盒监管"模式做好规制ICO非法集资问题的刑法与行政法规衔接.  相似文献   

6.
《商》2015,(36)
对于"刑法的本质是什么"的讨论刑法界一直持续不断,这更是刑罚制度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是争论的焦点,一是报应刑论,二是目的刑论,这两个点截止目前都没能相互说服对方,达成共识,在立法上还是"似是而非"的状态。笔者将从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各自的优缺点出发,分析二者的兼容统一性。最后根据二者的互补性,肯定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并合主义。  相似文献   

7.
刑法对金融贷款领域的介入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国<刑法修正案(六)>增加了"骗用贷款罪"这一新罪名,明确将骗用贷款的行为纳入到刑法调整的范围之中,从而平息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贷款诈骗罪"中"非法占有为目的"要件的争议.但是,这种立法救济司法的权宜之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贷款诈骗罪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取消贷款诈骗罪主观方面的目的要件,且与骗用贷款罪的罪状合并,行为人在主观上只需具有骗取贷款的直接故意即可.  相似文献   

8.
"毒驾"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几年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呈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了道路安全,并造成毒品交易机动化,增加了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但是我国刑法并未将其纳入犯罪的范畴,基于"毒驾"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有必要用刑法这种严厉的法律加以制裁。"毒驾"没有入罪易产生同案不同判,引发司法不公正,因此"毒驾"入罪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也是实现法系均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期待可能性,是指依据行为之际的现实情形,能够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反之,则为期待不可能性。作为一种思想,期待可能性可以追溯到中外古代法律中关于"容隐"制度的规定,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则产生和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以著名的"癖马案"为起点,这一立足于规范责任论的理论,已经由德国扩展至日本以至我国的台湾地区,成为被大陆法系刑法学界所认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的刑法理论,不仅能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对原有的刑法理论体系进行合理的重新构造,而且会使我国刑法理论更具谦抑性和人道性。本文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有哪些借鉴作用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刑法信仰进行深刻审视,并深入研讨"刑法信仰的哲学基础"这一鲜见命题,从而探言只有刑法信仰的客观基础——理性、正义以及主观基础——认同、信任的有机统一,才是实现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必由出路。  相似文献   

11.
《商》2015,(8)
李斯特曾说:"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中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由向主观主义倾斜到向客观主义倾斜的转变,足以见得我国刑法日益注重对犯罪人人权的保护,反映到刑法理论上体现为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在而司法实践中则体现为依法治国。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刑法由向主观主义倾斜到向客观主义倾斜的转变原因,然后研究了客观主义倾向在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孟融 《光彩》2012,(1):42-42
通过对《刑法》的修改,加重了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处力度,改变了以前违法成本相对较低的问题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一次又一次触动着百姓敏感的神经。在今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中,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9)
近些年来,欠薪行为频繁发生,该行为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此,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八")将恶意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恶劣行为纳入到了刑法调整的范围,予以刑法上的规制。本文主要从该罪的司法认定着手进行阐述,以求我们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有个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这次刑法修正案对原刑法201条的偷税罪进行了修改,"偷税"一词被"逃避缴纳税款"所取代,体现了立法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回应,是法制化、人性化的又一大进程。必将对税务机关的执法理念和执法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从修正案七的进步性、相关问题之完善等方面来对偷税罪进行探讨,以期对《刑法修正案七》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环境大生态伦理应当为环境刑法奠定道德基础,本文在冷静反思"环境权"热之后,力倡环境义务先定论,划定了环境刑法"不害环境"的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刑法》是将"保护伞"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认定的"选择性"要件,改变了之前"必备性"要件的地位。依据刑法理论的解释以及"扫黑"的现实需要,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外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作为"保护伞"成立的主体。黑社会性质组织和保护伞的结合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分类对实现"打准打实"的目的具有重要作用。在审理"扫黑打伞"刑事案件中,应坚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当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与徇私枉法罪发生竞合时,应根据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认定具体的犯罪。而四种模式中的罪数认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模式的行为分别进行认定。此外,通过解释刑法总则、分则之间关系,否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刑罚适用中存在"重复评价"。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焦点,食品"不安全"事件的频发不仅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刑法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猖獗的食品犯罪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介绍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立法的基础上,分析刑法在保护食品安全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并对加强与完善刑法的食品安全保护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曹怡 《北方经贸》2013,(3):79+82
我国曾在1997年修改《刑法》,从"强奸幼女罪"中又分设出了"嫖宿幼女罪"。概据十多年的司法实践情况,笔者认为设置"嫖宿幼女罪"这个罪名不利于对未成年女性的保护,建议取消。其理由是:此罪对被害的幼女产生人格贬损,有悖国家保护妇女儿童的承诺,违背刑法关于幼女行为能力的基本原则,造成刑法内容混乱,挑战公众道德底限,加剧社会阶层对立。  相似文献   

19.
浪漫主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但刑法中的浪漫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征。浪漫主义对刑法的宏观影响催生了刑法主观主义,同时又具体体现于费尔巴哈、刑法对人的观念及刑法国家观这三个方面。无论是立法上还是理论上,刑法至今仍有着浓厚的浪漫色彩。随着主观主义刑法思想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刑法中的浪漫将继续长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颁布,新设立了"枉法仲裁罪",该罪名的规定是我国对于商事仲裁的刑事规制的最新发展,符合商事仲裁发展的价值要求和目前我国商事仲裁实践中的现实需要,但是遗憾的是,刑法修正案(六)第二十条之所谓"枉法仲裁"的规定却没有很好地表现这一初衷,反而呈现出刑法不当扩张的突出表现,呈现出以刑法为代表的公权力对民事自治原则的侵害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