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2015,(16)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思想就已经形成,他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代代相传,更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政治家们治国理政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中国社会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历史变迁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阐释,讲述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回归当代社会分析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中对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德治与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商》2015,(11)
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各有自己的特点。法治与德治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内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法治与德治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治理来说缺一不可,都是很重要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中,法治与德治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有偏向,这就需要衡量这两者的关系,衡量两者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的德治思想是在吸收儒家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德治"与"法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治国思路的新境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是江泽民德治思想的战略基点,是对邓小平同志的"两个文明"建设思想的坚持、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以德治党"、"以德治政",这是江泽民德治思想的核心内涵。以德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江泽民德治思想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贾波红  曾萍 《致富时代》2011,(2):112-1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决定的,德法同构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之举,是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真实之本。法律与道德并举、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国基本治国方略。“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法与德是并行的两张网 ,共同约束市场个体的行为。以法张德 ,以德育法  相似文献   

8.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适时提出“把依法治国与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项重要战略决策,是对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公民个人提出的基本行为准则,对财政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法治是财政工作保持其行为规范化的准则,德治是财政工作保持其活动方向的依据。这样的财政工作,才能在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治国方略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这里,给财政管理工作提出的一个带根本性的课题,是如何遵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探讨优化科学理财的新途径。为此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带关键性的课题,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财税干部队伍,特别是高质量的财税领导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法律观念的改变和国家向依法治国目标迈进步伐的加快,程序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为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治国基本原则时,从法治的本质及实现过程看,缺乏完备程序要件的法治是难以有效操作的。同时,法治建设需要通过公正合理的法律程序加以调整,“程序是法律的生命,程序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程序建设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正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利润"维系着每一个企业的命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伦理经济,企业应通过诚实的劳动、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获取利润。"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在全面而深刻地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对于加强我国经济管理与会计工作的"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经济管理与会计审计的职能作用,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德制、德政和德主刑辅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内涵。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和德主刑辅所推崇的德治精神虽然和我们现在实行的制度有些出入,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正确审视这些思想,为我们现在实行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之道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的关系。由于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当同国情相结合,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完成德治与法治的整合,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2016,(11)
我国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理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涵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对政府的要求,在法治政府的建设中,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效率和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需要解决法治政府在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本文将探究行政法律制度的涵义及现状,明确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应如何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7.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律师是推动社会法制建设的主力军,律师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律师队伍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法律服务市场的主体——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应顺应时代号召,响应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企业转型升级,这对律师事务所的经营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即依法治国(法治);另一种是专横非法、为所欲为的方法,即以人治国(人治)。要法治还是人治,这是任何政治体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历史证明,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民主化、民主法律化的体现。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国家最初是相对于“警察国家”而言,是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政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以合理配置的国家类型。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正义之法、崇尚民主精神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从而使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和谐配置的国家类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但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精辟概括,同时也是我们加强检验检疫队伍建设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20.
会计的“法治”与“德治”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具体体现 ,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做到不做假账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保证经济决策正确无误 ,保证良性的经济秩序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