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当前我国证据裁判规则现状而言,有关证据的制度不够完善,相关制度将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相混淆。作为一个法治国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裁判宗旨是法官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宗旨。文章从证据裁判规则的含义及价值方面展开叙述,通过研究我国长期以来实践中所传达出来的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完备的证据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2.
蒋玮 《商》2013,(23):266-266
法官正确行使审判权是保障民事裁判公正的关键。在现行的民事审判中,由于法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公众对审判结果的要求不尽相同,使得我国现阶段的民事裁判理由的相关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从民事裁判理由的实质性内容、影响法官选择裁判理由的因素等方面入手,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裁判理由相关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民商事裁判文书忠实地记载了民商事诉讼活动的实际情况,以证明特定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存在,对民商事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民事权益产生直接影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意义.可以说,民商事裁判文书是民商事诉讼活动的丈字载体.民商事裁判文书的说理水平,可直接反映出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民商事活动的效率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品牌》2014,(3):37-38
近年来,大量热点案件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并参与到案件定性和裁判的讨论,甚至影响到部分案件的最终裁判结果,而媒体舆论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角度出发,以许霆案为切入点,论证在生成司法裁决的过程中,法官应在社会大众自由平等地参与司法论辩的基础上,遵从法律至上的原则,独立地作出裁决,使司法论辩程序尽可能地保证其结果符合理想言谈情境的要求,且具有道义上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5.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规范属性,是道德准则法律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帝王条款",且其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高度一致,是建立平等、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的基本行为准则。最新颁布的《民法总则》也明确将诚信原则与平等原则等共同确立为其基本原则。文章从诚信原则的基本含义、其在法律中的体现等来评析其裁判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刚  陈钖岑 《财贸研究》2006,17(4):128-134
依据我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生效的法院裁判的效力对诉讼当事人有当然效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法院裁判效力的相对性特征。在理论与实务中,虽然也承认法院裁判的社会效力,但对法院裁判的这种对外效力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实现都存在很大的争议,甚至被忽略。因此,在税务行政执法中,当税务机关非为诉讼当事人,而法院裁判的内容却涉及课税要素或对税收债权的实现产生影响时,则应该对这一相对性规则进行适度扩张,明确其对税务机关的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司法的权威,并保护纳税主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杜睿 《市场论坛》2016,(12):14-17
司法实践中,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的规范是什么?如何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一直都是诸多法学家与法律工作者所关注的,也是司法实践与社会道德之间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现有的法律规范并非完美无缺,一些语义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异性,滞后于社会实际生活与司法实践,因而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之间所存的一定的矛盾,需要法官在审判时,运用自由裁量权加以权衡.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范是亟需明确的.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限制和保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仅对矛盾的解决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同时也会对社会道德、法律文化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突袭性裁判的毒害不论是表征为对当事人行使各项权利的剥夺,还是表征为对司法裁判程序信赖的挫伤,其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危害都是不言而喻的。为更早、更好地防范裁判突袭,保障当事人得到其信赖的裁判结果,本文则根据民事诉讼程序阶段论,试图将审前准备程序的核心——争点整理与裁判突袭防止理论进行对接、明确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透视出将审前争点整理作为突袭性裁判预防之策具有其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刘谦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250-25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统计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找出现阶段影响学生篮球裁判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法,为体育院系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解释是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基本方法,也是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司法正义的必由之路。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法律解释是实现立法目的、解决现实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郭英崽  余周洋 《商》2014,(21):210-210
"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民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刑事审判中如何实现看的见的正义,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热议话题,也是思想家们绞尽脑汁研究的话题。笔者认为,在当下国内司法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进一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裁判文书网在网上"晒"裁判文书为契机,对刑事裁判文书说理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中随机选取几个案件,对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性不足进行论证分析,以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解释是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基本方法,也是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司法正义的必由之路。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法律解释是实现立法目的、解决现实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体系的七大法律体系之一的经济法作为调整部门,是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间的法律规范总称,对社会主义商品的经济关系起到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调整作用,经济法中违规违法行为侵害的主要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且主要侵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虽然在实际执法中存在个人诉求的现象,但多数情况还是社会公诉的需求更普遍,仰仗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公共诉求,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都是经济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一部法律规范适用效果的好与坏,是否有漏洞,能否满足调整社会的需要,是否还有哪些关系和事实不能被现今法条所调整,法官是最有发言权的.法官成为法律解释的主体,拥有一定的法律解释权,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发现是指法官判案时生成裁判规范依据的活动。在司法适用的过程中,法律发现存在的必要性取决于找法的三种结果以及相应的案件的两大类型:一般案件与疑难案件。法律发现的意义在于一方面确保裁判依据的外在化,另一方面又使得裁判依据确定化。  相似文献   

16.
《商》2016,(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学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国家制定法之外的习惯法。但是,人们并没有对民间习俗的司法适用问题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是否能以及怎样能将风俗习惯引入司法裁判中,一直是个难题。因此,讨论风俗习惯的司法适用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在分析风俗习惯的含义、特征、功能、局限性的基础上,又对将风俗习惯引入司法实践的可行性以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只有将民间习俗引入到司法实践,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才会使得司法裁判的公信力不断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7.
吉双城 《商》2013,(6Z):121-122
十多年来,有关四川泸州遗赠案的争论在学界几乎未曾停止过,本案的争论触动着法治的神经,即存在道德争议的案件中,法官裁判能否引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入道德立场.本文通过对泸州遗赠案法律论证过程的探析,尤其是对其证成中引入公序良俗原则的讨论,解析其论证的合理性.探讨的目的不在于案件裁判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在于探寻当法律存在漏洞时,法官如何通过司法补充完成案件裁判的法律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律的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要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在司法过程中法官就应该严格遵守法律,使法律具有稳定的预期,而要实现法律的灵活性,法律必须能够通过某种途径不断获得新的血液和养分.对于法律中存在的缺漏,法官就应该通过创造性的解释方法积极地进行填补,从而使法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过程中,基层法院主审法官扮演着法律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其在各个审判组织之间陈述观点和意见,谋求法律问题的解决。解决法律问题,做出司法裁判,其正当性和可接受性,不仅取决于法律本身的正当性,也取决于法律适用的程序正当性。合议、汇报、讨论、请示作为基层法官处理案件的通常程序,其不仅消解了基层法官对于法律的独断理解与解释,司法过程中正当程序的遵循,也构造了基层法官通过议论解决法律问题的整合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许晓雅 《商》2013,(12):222-223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价值追求,而司法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疑难案例,而要对此类案件的事实和所应适用的法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离不开受案法官对案件本身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进行解释,以梳理事实、阐明法理,进而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裁判,使个案中公平正义的理念和精神真正得以实现。本文通过许霆盗窃案中的不同判决结果为背景,阐述司法实践中赋予法官一定解释权的必要性及合理性,释明因此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并对其进行辨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