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宇  黄河 《消费导刊》2013,(11):211-211
就司法证明模式而言,我国现行证据制度属于自由心证制度的范畴,法官在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法官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2.
自由心证作为证据判断的原则,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支配其证据制度的根本性原则。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证据制度,对其利弊的争论仍在激烈进行。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要不要借鉴,而是如何合理的引入。应当承认,自由心证的科学性完全可以被我国所接受,并提供更加完善的证据判断标准。因此,我国的诉讼立法有必要借鉴自由心证。  相似文献   

3.
武羽佳 《消费导刊》2011,(3):125-125,127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证据之一。实行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普遍原则和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平”、“正义”的司法主题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的一个顽疾,  相似文献   

4.
蒯会敏 《商》2014,(41):214-214
对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学术界存在存置论与废止论两种不同的观点。在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较为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在随后修订的新《民事诉讼法》却回避了这一争议颇多的问题。我国偏重追求实体正义价值的法律文化传统中,不存在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设立的制度基础,同时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也缺乏对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实需求。因此,我们应当废除当前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由法官依照自由心证原则对于证据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5.
徐庆 《商》2012,(22):109-109
自由心证原则与证据裁判原则构成现代证据法的两大基石。本文分别从二者各自的含义及产生渊源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对两者的关系以及在现今实践中的适用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鲍春晖 《消费导刊》2011,(15):114-114
我国刑事司法中,对于传闻证据的运用方面的规定近乎空白。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大量证人不愿作证,审判中大量使用书面证言,举证、采证、质证与认证程序都缺乏规则的引导。制定相应的证据规则,以规范法官审查运用证据过程,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本文着眼于我国现状,论述传闻规则在我国的具体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繁简分流的改革背景下,民事审判中独任制的适用扩张取得一系列成就,同时也遇到一些运行困局。本文主要对民事审判中独任制扩张适用后的问题进行完善研究。实践中,民事独任制的改革困境具体表现在独任制扩张适用的标准模糊、程序转化机制不畅以及独任审判的监督与制约不足等方面。此次在兼顾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益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现状,提出明晰独任制的适用标准、规范审判组织转化机制和完善独任制审判监督等建议,以期从民事独任制扩张适用的内在逻辑出发,构建更合理的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蒋鑫  孙一迪 《商》2013,(10):168-168
证人证言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证据,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我国刑事证据体系中也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证人出庭作证正是充分发挥证人证言这种证据作用的关键。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因此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问题就有必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邵宗日 《商场现代化》2007,(29):282-284
本文通过阐述代物清偿制度一般理论,从法经济学原理视角分析代物清偿纠纷在司法实践中的成因、审判实践中出现的疑难及其对策,并在反思传统代物清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司法实践中代物清偿制度适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做出的司法解释,对于丰富和完善证据法学,规范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适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适用<证据规定>时,对民事诉讼中若干问题举证时限是否应当确定及如何确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司法解散制度的规定仍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司法解散诉讼,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实完善该制度。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深圳市A有限公司解散案为例进行论文写作。简要论述案件内容与法院判决结果,以此来说明法院适用司法解散制度的裁判思路,然后从两方面论述了本案的争议焦点,最后阐述通过该案例得到的启示,为司法实务中合理适用该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2年6月4日公布,2002年10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继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之后出台的又一部关于诉讼证据问题的重要司法解释,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对适用行政诉讼法关于证据问题作出规定的司法解释。199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于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作了开创性的规定。1999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证据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但两者都只有六条规定,在证据规定上过于简单、不易操作,难以解决实践中复杂的证据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核心便是对作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证据的审查。因此,为完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使行政诉讼证据运用更加透明、更易操作,也是为了适应WTO规则的要求,最高法院出台了《证据规定》,这将对我国行政审判事业的发展和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事实清楚,定性准确是行政部门做出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的努力目标,也是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基本要求,而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的基础就是合法有效的证据。因此作为完善证据取得和效力认定的证据制度,不仅规范了行政审判,同时对包括工商部门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中,审判委员会对提高办案质量、避免冤假错案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以公正和效率为主题的司法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司法理念的逐步建立,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制度暴露出许多弊端,阻碍了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文章针对我国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冲突,就规范审判委员会职责和管理工作、优化其组成结构、完善其讨论案件的范围和程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何跃 《商》2014,(37):247-247
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审判实践中对促进法律统一适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案例指导制度的运行中仍面临一些基础性问题,如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布主体和效力等问题,笔者基于最高院相关规定,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试对这些基础性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完善方案,以期案例指导制度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5.
证人出庭作证是诉讼活动中的重要庭审环节,对事实认定、核实证据以及诉讼结果有重要作用。我国证人出庭率低以及保护制度缺失位等问题长期存在,有历史、证人、社会以及立法等原因。运用诚实信用原则,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和自由心证等法理,结合现状分析,建议普及公民法律意识和转变传统思维观念、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以及立法规范平衡权利和义务。为此,对证人出庭作证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商》2015,(19):233-234
司法实践中,司法腐败成为困扰我国司法领域的顽疾,因此需要对法官的裁量权进行一定的约束。现实中案件在法庭审理结束后,大部分要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或院长等的审批,才能最后做出判决书,这种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行政决策模式,不但对制约法官裁判权的作用有限,而且使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系列审判原则、制度流于形式,不利于程序正义的实现。鉴于此,我们可以探讨通过利用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来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通过召开庭前会议、规范庭外证据调查、独立的量刑程序、判决书说理以及上诉权、申诉权来制约裁判权。  相似文献   

17.
《商》2013,(19)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制度,并把非法证据排除作为启动召开该会议的最重要的事由之一,但就庭前会议如何排除非法证据并没有进行细化,导致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和挑战。本文在梳理非法证据排除适用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以及司法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提出一些构建上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夏小丹 《商》2013,(19):232-232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制度,并把非法证据排除作为启动召开该会议的最重要的事由之一,但就庭前会议如何排除非法证据并没有进行细化,导致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和挑战。本文在梳理非法证据排除适用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以及司法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提出一些构建上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隋佳 《商》2012,(23):144-144
我国目前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法律规定过于概括,各级法院在审判中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无法形成统一的适用标准。实践中存在着原告随意要求赔偿数额,法官任意裁量,判决不够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20.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证据之一.实行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普遍原则和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平"、"正义"的司法主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