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跨国并购是企业成长壮大,迅速扩张的一种重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快了我国企业并购的步伐,形成了我国第一次跨国并购的高潮.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寻求资源、技术和市场,本文对这三种动因下的并购整合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动因下企业的并购整合效果是不同的,资源和市场寻求型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够实现有效整合,提升企业绩效.而技术寻求型企业则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并购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然选择:或在并购中存活壮大,或在并购造就的不利竞争夹缝中苟延。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源头出发,以历史发展为序梳理跨国并购推动力和原因,探究跨国并购新的动因——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一种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知识产权获取为动因、以主要知识产权类型为内容的跨国并购。  相似文献   

3.
李萍  刘永泉 《时代经贸》2007,5(5X):64-65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我国仍属于新的经济现象。本文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属于相关研究的基础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董庆辉 《经济论坛》2010,(4):165-166
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进行的跨国并购既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又是我国企业把握机遇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我国仍属于新的经济现象.本文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属于相关研究的基础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和重组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途径,但里面往往涉及复杂的税收问题。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从立法和执法层面对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仔细研究,既要维护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和税收主权,同时也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税收政策的杠杆,促进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高我们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培强 《经济师》2003,(9):81-82
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并呈加速增长态势。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多角度分析了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提出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跨国并购浪潮  相似文献   

8.
李晓燕 《时代经贸》2011,(16):114-114
随着我国汽车企业的做大做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前,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是复杂多元的。本文在分析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主要案例的基础上,对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跨国并购的组织结构优化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楠 《经济学家》2005,(1):109-112
优化组织结构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通过并购,跨国公司可以建立全球网络组织,弥补自身结构不足,形成综合组织优势,垄断同业市场等,所以以优化组织结构为目的并购应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并购是企业扩张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促使其实现低成本下的多元化发展.就我国国内而言,并购重组事件层出不穷.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并购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影响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出现的全球金融并购趋势及其成因 ,指出金融机构竞相以并购形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开展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对此做出了反应 ,改变了监管体系。同期 ,美国对并购中产生的大的、复杂的金融机构的监管重心、监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中国目前的金融风险成因及其监管走向。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并购价值的期权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彭斌  韩玉启 《经济经纬》2004,(2):107-109
针对传统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模型的局限性,本文从期权的角度阐述了企业并购和期权的关系,构建了企业并购价值的期权评估模型,并通过实例论述了如何应用该模型来评估企业并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方经典企业并购理论可主要归结为使总价值增加的效率理论、自大理论、代理问题和再分配理论。为检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分别采用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年发生的85起控制权转让案和2002年55起重大资产重组案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全面分析,兼顾了并购绩效产生所需的时间因素和实证研究的实效性,从而揭示中国企业并购之动机及其绩效。研究表明,并购重组给目标企业带来了收益,其CAR为24.502%,超过20%的国际水平;而收购企业收益不大且缺乏持续性。同时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补充大样本研究的不足,得出并购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适用性。最后,本文从并购动机、并购方式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实验方法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实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探讨了若干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学实验,包括名誉的作用、信号传递等重要实验,认为不对称信息下的实验的方法及其研究思路值得我国经济学者借鉴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On Monopolistic Licensing Strategies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nsider a research lab that owns a patent on a new technology but cannot develop a marketable final product based on the new technology. There are two downstream firms that might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new product. If the downstream firms' benefits from being the sole supplier of the new product are private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lab will sometimes sell two licenses, even though under complete information it would have sold one exclusive license.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standard result that a monopolist will sometimes serve fewer, but never more buyers when there is priva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L12, D45, D82  相似文献   

16.
贸易自由化中并购问题的经济学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贸易自由化对并购影响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可以发现 ,贸易自由对于潜在的并购者来说有两种意义 :受到保护的市场中的低效企业此时更容易被并购 ,对相对低效企业进行的并购变得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不能实际地融合在一起 ,或者如果已经融合在一起的话 ,就出现了 (资源的 )耗散。无论在哪种意义上贸易的自由化都会激发并购活动的发生 ,但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We consider a model of optimal law enforcement where sanctions are reduced for self-reporting individuals. Violators get private signals about their individual probabilities of apprehension after they committed a crime. Since violators will self-report if and only if the signal is above a specific threshold, the possibility of self-reporting has an option value that leads to a higher crime rate if the authority's effort remains unchanged. We demonstrate that self-reporting nevertheless increases social welfare even under the restriction that the crime rate must not be higher than without self-reporting. Received June 15, 2001; revised version received December 19, 2001  相似文献   

18.
Optimal Control of Upstream Pollution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erives optimal bribes to reduce upstream transfrontieremissions in the presence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n the polluter's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In a model in which the starting point forthe negotiations 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a Cournot-Nash equilibrium, itis shown that transfers from the victim induce the polluting country toexaggerate its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As a consequence, in thesecond best solution, abatement of all but the least caring type isdistorted downward and optimal bribes may be such that more caring typesturn them down. These results are in sharp contrast to earlier policyproposals derived for a non-equilibrium starting point. They indicatetha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binding incentive problem is toprevent the polluting country from claiming not to care about theenvironment and that optimal bribes from the victim should be restrictedto sufficiently environmentally concerned polluters.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敏 《财经科学》2006,(12):18-23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特殊视角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安全的形成机理,并创造性地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内涵进行了界定,总结和提出了信贷交易中存在的5种主要信息不对称形式,特别是创新地提出了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与信用中介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当前形势下加强和防范信贷经营中的超额授信、过度授信、关联企业等风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重点对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监管部门之间这两种博弈进行分析,指出会计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会计信息不对称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