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阐述,为新时期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的的村民自治制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环节。其核心内容是制度建设。无论是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或民主监督制度,都是…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它推动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调动了广大衣民的政治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这项制度的确立.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政治稳定.全面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在农村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只有把村务公开和民主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才能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是农村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领导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其作用和意义以及它所引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效远远超出了农村基层.从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村民自治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同样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5.
董彦 《中国报道》2009,(2):30-31
村委会选举是目前我国各类选举中参与最广泛、竞争性最强的选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好评。经过30多年的努力,村民自治正在内化为亿万农民群众不可剥夺和不可转让的民主权利,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丁德昌 《理论观察》2014,(10):85-88
法治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核心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精神条件。农民法治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内核。村民自治是农民法治意识培育的制度平台,是农民法治意识培育的制度载体、民主方式和实践基石。优化村民自治、培育农民法治意识,不仅应完善村民自治立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还应重塑乡—村法治关系。  相似文献   

7.
徐勇 《开放导报》2004,(6):32-37
本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的成长从上看需要体制性的行政放权,从下看别需要现代社会组织的发育。村民自治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中产生的,其制度设计中蕴含着现代民主理念。但中国的村民自治具有国家赋权的特点,民主自治的立法精神能否落实取决于行政放权所提供的体制空间,村民委员会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自治平台,需要农民组织化参与。传统的家族组织不可能为村民自治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反而会扭曲村民自治的精神。只有市场他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社会和农民的自我组织,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民主自治社会将是一个长期发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一方面存在着有效参与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无序参与的困境。村民自治组织只有拥有丰富的资源才能解决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存在的难题。目前,村民自治组织存在着政治资源流失、经济资源不足、文化资源缺乏的问题,保护和开发村民自治组织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是保证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伟大创举。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的重要基础,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对巩固和加强国家政权,推进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自从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各地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部署,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加大了领导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使广大农村呈现出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增强了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强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如果说未来的出路在现代化,那么,牵涉到9亿农民生息休养的村民自治对中国现代化就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了影响村民自治的因素,最后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村民自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淀了不少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对村民自治的支持作用薄弱;相关法制建设存在缺陷,影响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进;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权力不平衡,导致村民自治中附属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村委会与党支部争夺自治权,造成部委权力冲突;部分村干部和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等。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推动村民自治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从深层次上决定着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因而也决定着农村村民自治的状况.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兴利除弊,搞好、搞活农村经济,不仅有利于理顺农村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优化村民自治的运行环境,而且可以提供村民自治长期运行的物质基础.只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村民自治组织为农民办好事、办大事,不断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从而赢得村民自治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为温州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温州农村村官的罢免与选举的轮回,展现了中国农民民主素质的提高。问题是村民们对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操作技术还不够熟练。实际上民主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谭垚 《理论观察》2007,(5):131-132
农民主体性缺失是新农村建设中凸现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充分利用村民自治是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作为集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于一体的当代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从理论上说,正如景跃进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村民自治》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它的功能主要是使农民更好地服从国家对农民整体利益所作的安排,同时又为农民改善其在基层社区政治中的处境留有余地”,但在实践中,在相当一部分的村,村民自治尚停留在一般的法律制度层面,人民公社时期遗留下来的行政文化模式仍居主导地位。这类村估计占全国村庄总数的6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实施村民自治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增无减,农民权利和利益遭受侵犯的严…  相似文献   

16.
窦金焕 《魅力中国》2014,(27):216-216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从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上这项制度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本文用文献法对中国村民自治资料进行梳理,用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村民自治中博弈的各利益主体进行分析。通过对中国村民自治目前研究的状况的梳理,本文认为,在博弈论视角下,村民自治的开展,是训练中国农民尽快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村民自治的开展也揭示了一个业已存在的问题,即,中国政府力量也需要加快现代化才能适应国家现代化变化的需要;同时,在理论分析中国政治问题时,不应把共公权力一律视为都是为了“公共利益”,还需要从参与博弈的各方利益角度透视问题,方能看清政治力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铜仁市碧江区推进村民自治的情况,重点查看了农村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协调演进,同时,关注农村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的教育程度、农民的作用、作用的方式与效果.在调研村民自治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其与村民受教育程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本文实证支持三者协同发展存在可能性,并尝试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政治领域的创造是与改革开放后农村各方面取得的突破相辅相成的,并且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也受制于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实际状况。在影响村民自治的诸多因素中,农民流动是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9.
1980年,广西宜州市合寨村的壮族农民自发举行群众选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合寨村开启的村民自治,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一起,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历史性创造。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改革逐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果。在经济领域,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在政治领域,逐步推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形式,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广大农民有了政治上的民主。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