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哈特的思想中蕴含了道德法律化的两种理论:道德法律化的生成理论和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道德法律化生成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道德法律化的前提和道德法律化的基础问题。在哈特理论中,对道德与法律关系之间联系的承认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前提;道德与法律共同追求着人的生存价值,两者存在价值上的契合。“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的内容是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两者存在着内容上的共享。价值上的契合和内容上的共享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基础。在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上,哈特坚持“伤害”、“公开”及“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原则”。  相似文献   

2.
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是道德与法律的深远的渊源关系,道德与法律同属调整和维持人类行为关系的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互化是以道德法律化为前提的。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本身面临困境的现实情况下,一定的道德规范进入到立法程序之内,形成为法律条文,并具有法律效力,即道德法律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看来,道德法律化变得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见死不救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不应该直接用法律对这一行为进行规范.法律与道德在本质上、内容上、功能上都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但是见义勇为这种高尚的道德义务是不能转变为法律义务,不能追究见死不救者的法律责任.当前我国应当完善证据制度和对见义勇为者保护的相关法律,用法律来间接的规范见死不救行为,倡导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4.
行政许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权利,除了需要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控制之外,对其进行道德规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把法律他控和道德自控贯穿于行政许可主体行使权力的各个阶段,才能更好地完善行政许可权合法、合理的运行。本文拟从道德的角度对我国行政许可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行政许可权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及通过道德自主、道德评价和道德回报等途径对行政许可权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5.
必须依法完善信用制度李玉基信用一词既有道德涵义也有法律属性。道德范畴的信用是对人的思想和意识的一种客观评价。诚实立信童叟无欺是为信用,货真价实,卖买公平也为信用,它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商业道德标准。法律范畴的信用指由法律规范所确认的,人们在商品生产、商品...  相似文献   

6.
刘洪 《山东经济》2006,22(3):107-109
会计诚信的缺失实质上是高级管理人员诚信的缺失,这里的诚信缺失不只是道德层次上的不诚实守信,而是具有更多的法律含义,是指没有忠实地执行与外部信息使用者签订的提供真实公允会计信息的契约。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高管诚信缺失关键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产权不清晰造成的委托人缺位和监管不力,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赖于有关会计法规的完善,更要依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7.
对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新西部(上)》2007,1(4):117-118
法律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伴随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提出与进行,我国法伦理学的研究蓬勃兴起。对法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厘清立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两大规范体系的关系等都可以为我国治国方略的调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信用作为社会规范系统的构成,蕴涵着潜在的价值。其价值的实现需要行为主体自身道德内在动因的作用,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外在制约。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共同促进行为主体的信用意识、信用行为和信用评价的实现。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构建信用制度是实现行为主体的信用价值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韩娜 《西部大开发》2001,(12):40-41
现代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然而法制环境的创造是需要道德做基础的。不容忽视的是,在法治化价值选择上,我们经常陷入深刻的矛盾:当道德与法治间呈现出一种“非此即彼”的景观时,究竟是道德优先还是法律优先。如果是道德化法律,则在中国依然维持了流传久远的价值结构,因此,无所谓中国  相似文献   

10.
关欣 《魅力中国》2014,(11):297-297
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律与道德》一书主要内容的梳理,提炼出作者庞德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的思想精髓,即庞德如何在对19世纪三大法学派的反思和批判中建构起他的社会学法理学派的,并对庞德的思想做出简要的分析进而指出社会学法理学派的思想对于当下中国法学研究及法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法律只管人的外部关系,而不考虑人的内心世界;道德则管人的内心活动。托马秀斯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唐德对此也有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法律的功能是“治表”,而道德的功能是“治里”。其实,熟悉法律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是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世界文明史上,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某些道德赋予法律形式,借以强化其道德地位的事例俯拾即是。一、我国现行法律中道德法律化的体现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历来都十分重视法律对推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道德协调发展对法治实现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平  蒋红雨 《理论观察》2000,3(1):39-42
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将法律与道德分别看成是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子系统,从自身身及其与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关系来阐明法律与道德与生俱来的天然源、缘关系,进而阐明二者协调发展对我国法治依法实现法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法律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文明社会的治理单靠法律是片面的;单靠道德也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法的他律与德治的自律完美结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道德文化自觉和法律文化自觉的景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道德建设,加强规范、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但道德毕竟不同于法律,它没有强制性机构作为依托,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还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主体道德自律修养,不仅对于完善主体自身,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命就像荷叶上的一颗露珠”这是印度伟大的文学大师泰戈尔一首诗里的第一句话。但是生活中却频繁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还有那些给予困难者援助之手的人被讹诈的道德滑坡现象。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的分析,对于研究“助人为乐被讹”的社会现实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了国内外助人为乐被讹现象的态度以及意见并结合国外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措施:比如说在道德、法律方面采取的办法,同时建设性的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中国不仅需要法律要强制规定公民的义务。更需要用恪守道德准则的行动。来旗帜鲜明地倡行良好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的规定,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教育与道德思维方式教育在一门课程中相伴进行,二者虽同属行为规范教育,但有各自的思维视角和价值趋向。为了有效培植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高校法律通识教育需要厘清道德思维方式与法律思维方式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建立以培育法律精神为核心的法律通识教育理念,对统编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借助网络平台创新课程结构,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对法律思辨能力培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言论     
《西部人》2003,(4)
“纳税光荣”可以停用。 ——是否照章纳税,是法律行为,评价标准自然也应是法律标准,即合法与非法。如果说这一不恰当的宣传口号因其以道德标准取代法律标准而不妥的话,那么“有奖发票”更是严重倒退,它把税务的强制和无偿等特征用“交易行为”掩盖了,一旦物质奖励停止,公民会觉得守法吃亏了。针对“有奖发票”,广州一读者在《南风窗》撰文质疑。 不妨尝试“体罚”。 ——西安市容管理人员逮住一个正在电线杆上乱贴小广告的人,按规  相似文献   

18.
李彩晶 《黑河学刊》2010,(6):157-158,160
法律是国家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与社会舆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于社会,是两种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产生互动的规范体系。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道德评价是社会生态道德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既是社会生态道德状况的一种明显标志.又对社会生态道德活动状况产生着重要影响。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道德新秩序,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对生态道德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其标准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辉扬 《湖南宣传》2003,(14):28-30
本所论及“法治”和“德治”是从社会调控意义上讲的。“法治”是指法律的统治(当然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