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磊 《特区经济》2008,(2):250-251
民事诉讼主体范围与民事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于民事诉讼上有当事人能力者,未必为民事主体、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割断了本为同源的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致使两主体制度失衡,而使其他机构,如企业分支机构的诉讼地位处于窘境。为使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与裁判拘束力所及范围形成三位一体的状态,可以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将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等其他组织确定为第三类主体,而使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主体制度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引弟 《魅力中国》2010,(6):144-144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利益遭受侵害,公益诉讼成为近年来诉讼法学界的热点话题,但我国并没有法定的公益诉讼制度。本文。就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出若干构想,从提起主体、举证责任、诉讼时效、制约制度等角度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外“民事登记”与我国“户籍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外的"民事登记"与迁徙制度"户籍"的管理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管理制度。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的出生、血缘关系、教育、工作、婚姻等基本情况,如果没有一个合乎法规的记录和登记,就不具备合法公民的资格,其公民基本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l从社会角度看,户籍登记可以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人口信息。因此,各国  相似文献   

4.
刘璐 《老区建设》2014,(24):42-44
民事保护令制度是防治家庭暴力的有效的事前救济手段。目前我国虽然选取试点法院签发民事保护令,但是也存在没有在全国推广、没有独立的诉讼启动程序、种类少、没有系统制度等问题。未来我国应完善反家庭暴力救济制度,构建适应我国实际的民事保护令制度,并对其实体内容及程序作出具体完善的构建,以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法律上将高等学校界定为“事业单位”,但对其进一步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界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高等学校不是一个民事主体,而应当是一个行政主体。这种行政主体以进行社会公行政为主要任务,从而区别于一般行政主体。我国应当将其从事业单位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中分离出来,并赋予其在行政法中的独立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6.
大陆法系的民法制度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民事主体制度、民事客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及诉讼时效制度。其中,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体系中有怎样的地位及意义呢?它是如何产生发展及完善的呢?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股份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但从目前我省股份制改革情况来看,还未能从根本上改革旧的运行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份制企业没有规范运作。主要表现在:定向募集公司法人制度没有真正建立,法人治理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组织管理不科学等。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法人财产制度和企业作为民事主体两项内容。法人财产制度中最关键的是明确产权归属,搞好资产评估,重点是明确国有股权代表。现在企业原有上级主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却说自己是国家股的股权代表,董事会不知道究竟对谁负责。因此,必须明确国有股权代表,并建立一套国有股保值增值的约束机制。二、实行政企分开,切实转换政府部门职能,为企业转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企业作为独立民事主体,要求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与政府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能指派干部到企业任职,企业经理也不宜提到政府部门任职,以造就中国职业企业家阶层。三、建立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机构。现有募集公司都从形  相似文献   

8.
大陆法系的民法制度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民事主体制度、民事客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及诉讼时效制度.其中,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体系中有怎样的地位及意义呢?它是如何产生发展及完善的呢?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一类独立的民事主体,《民法通则》以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法人制度,以法人的活动是否有营利性为标准,可将法人分为两类:一是企业法人;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机关法人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民事主体之一,但是由于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特殊身份,特别是县级政府(县级市、市辖区)组成部门机关法人资格认定不清,使得它们在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时缺乏规范。为了更有序的规范国家机关在民事活动中的行为,保护其他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本文拟就县级政府组成部门机关法人资格的认定,略谈粗浅之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采购活动中,采购人没有遵从自己主体的本位,出现了一些"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影响了采购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对采购人主体地位规范的制度不完善.政府采购经济效益价值、公共利益目的、廉政建设期望都需要对采购人主体地位进行端正,端正的方法包括两方面:明确采购人权利、义务与责任——从内部矫正采购人主体地位:完善监管机制——从外部匡正采购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婵 《魅力中国》2011,(14):152-152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不同于一审、二审程序特殊诉讼程序,在维护私法正义、补救法律瑕疵方面有重大作用。但是我国民事再审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就从民事再审的主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姜漪 《魅力中国》2014,(16):306-306
日本公法中是否可以适用私法规则以及有哪些民事法的规定可适用公法中一直是学者讨论的问题焦点。日本行政放弃特权与市民同位行使民事执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也没有禁止。在德国法系中此制度在中途已废除,英芙法系中此制度已纳入宪法中。因此在日本法律中没有必要禁止英美法系中的司法执行。因此。归纳在日本公法中哪些民事法的规定可适用公法,并借鏊其经验教训,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3.
楼市寒流     
自2007年岁末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不得不被迫承认,中国楼市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个楼市的"寒冬"就像南方的"冻雨"那样来得是那么的突兀。时至7月,中国的"寒冬"早已过去,可中国楼市的"寒冬"似乎还没有散去的意思,不  相似文献   

14.
王莹 《魅力中国》2011,(7):213-213
以保障交易安全为目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是民法物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动产是任何民事主体及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不动产物权乃是诸财产权中的重要权利,是世界各国财产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不动产物权的享有和变动,研究不动产登记制度特别是不动产登记的审查模式.对建立运作良好实效突出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意义甚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我国法人制度已经成型并且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另一类同为民事关系主体的非法人组织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府采购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法律关系问题,其中很多情况是对《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规定认识不足,造成供应商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或者存在认识上的错误,使一些供应商的政府采购参与行为徒劳无功。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制度存在内在性质上的矛盾,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性质认定模糊.改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制度,就要创设独立的民事交易主体,分离国有土地管理部门职能,分离现行合同里的民事违约责任和行政责任.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商品住宅的物业管理中,实行业主自治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新兴物业管理制度下应运而生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所发挥的自治作用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界争论最大的是: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问题;业主对公共物业自治管理的团体性问题。笔者不赞成一些学者关于引入"业主团体"概念的观点,并建议:第一,确立业主大会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以其名义对外进行民事活动;第二,在现有业主自治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增设业主监督委员会;第三,进一步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对业主委员会履行职权的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宋纪伟 《魅力中国》2010,(6):120-120
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规定来看,民事诉讼法将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同时赋予了法院和检察院,而当事人仅有申请再审权,此制度导致了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非一元化弊端和当事人在启动再审程序中地位被弱化的弊端日益突出.必须加以改造,本文拟通过构建当事人首先申请原则来提高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都把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作为物业管理中的业主自治组织,但对其是否具有民事主体地位规定模糊,造成不管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业主委员会的民事主体地位争议颇多.事实上,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下,业主大会是业主的意思,机关、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关,二者都难以成为完全民事主体,而由全体业主组成且能真正代表业主的业主团体才是业主自治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独立民事主体.因此,我国应引入并明确业主团体的概念,重塑业主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陈红 《浙江经济》2002,(20):30-31
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股票市场运用的借鉴意义新制度经济学的引进,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以往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大多只是从市场运行的状态特征等入手,只停留在市场运行的表层现象,并没有对影响市场运行和主体行为特征的深层次制度因素作系统分析,更没有对制度变迁所引起的市场运行和主体行为特征的变化作动态考察。而事实上,中国股票市场自建立以来,其制度变迁之剧烈和频繁,在世界证券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其主要原因是制度供给主体并没有实现高度的稳定和理性,而制度供给本身又稀缺和不连续。制度的频繁波动,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