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联合起来,用革命手段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马恩在他们早期的一些著作中曾经设想,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也论证了社会主义有可能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前者至今没有得到实现,后者却已成为伟大的现实。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正确地掌握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客观必然性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要研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自从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上完成。这不仅使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而且这一胜利还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通过和平的道路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这是史无前例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新的发展,新的胜利。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注意,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的重视,对于东南亚各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人类走向未来社会的道路有两种预见,一是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解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二是在19世纪70-90年代。导师们基于对贫穷落后的国家的多年潜心研究,提出处在资本主义以前发展阶段的国家,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一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对社会主义国家可否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探讨研究。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同时在大多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所以,列宁的这一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继1915年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个别国家胜利,1917年把这个学说在俄国变成现实之后,进一步回答了:先取得胜利的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究竟怎样才能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是什么?过去我们总是把它称之为计划经济,现在大家逐步认识到它是一种商品经济,但认识也不尽一致。因此,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规律,仍然是急需探讨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也是我们能否摆正计划与价值规律的关系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并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既不存在商品生产,也不存在价值规律,将是一个实行有计划管理的产品经济制度。可是,他们这个予见被以后的革命实践所超越。无产阶级革命不  相似文献   

6.
薛暮桥同志在《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发表于1978年《经济研究》第10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他们所说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全社会公有制。因而,“那时候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革命转变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就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和一些设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实现革命转变的经验。在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结合俄国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并领导人民经过艰苦的历程,实现了社会主义。但在实践中走过曲折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经济学的共享发展思想缘于对贫苦农民民生困境的关切,正是由于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最终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经济学揭示了共享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打破劳动者的民生铁律;马克思经济学指明了共享发展的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经济学共享发展的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与共享发展背道而驰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共享发展实现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的理想信念,深入落实共享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四十二周年了。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新时代。四十二年来,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工人阶级所开创的光荣事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苏联早已不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十月革命的旗帜下, 中国和欧洲、亚洲许多国家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强大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就使十月革命所确定的世界劳动人民胜利的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商品生产也将随之消亡。然而,实际生活比理论要复杂得多。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并不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它们在革命胜利后还不能实现由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还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一部分的个体所有制。即使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也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程度,生产资料所有权虽然属于国家,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因而,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还存在商品生  相似文献   

11.
邓 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具独创性的重要理论。邓小平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应不应该搞市场经济 ,能不能搞市场经济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围绕这一课题 ,马、恩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 ,私有制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相联系的商品货币关系也将随之消亡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将被全社会有计划的生产所取代 ,根本不存在市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商品经济存在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独立的私人所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虽然仍存在着社会分工 ,但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不再属于私人所有 ,它是未来社会惟...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描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入手的 ,他们明确地使用过“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这个词语。他们认为 ,未来的社会要取代资本主义 ,必然具备一些在质上同资本主义有根本区别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 ;按劳分配 ;有计划调节生产 ;没有商品和贷币交换 ;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 ;国家逐渐消亡 ;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他们阐述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并且在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我们不能用这些设想来剪裁现实 ,更不能把它…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理论,是从农业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有机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出发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农业有机构成接近或高于工业有机构成,还是仍然有一段差距,这是学术界正在进行争论,需要根据大量的实际数据来进行研究的问题。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有机构成将会出现与工业有机构成相等的趋势。假定在上述有机构成完全相等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继续存在还是完全消失,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正在热烈争论的问题。不管是主张“完全消失”还是主张“继续存在”的同志,都从马克思著作中找到有关论述作为根据。如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信息革命进行解读,阐释信息革命的社会二重性:一方面,信息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信息化,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革命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再次重组———信息化重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在重组中经历了又一次巨大的分化与重构。文章通过分析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后果,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后果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这一原理,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固有的对抗性矛盾,而且展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一般的规律性。这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基本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并且可以运用来作为综合平衡计划工作实践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原理的基础上,对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运用问题进行若干探索性的分析。一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在生产规模上的数量关系如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阐述的"资本"概念内涵丰富,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一般属性的资本,具有增殖性、流动性、竞争性和扩张性等特征,参与生产过程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特殊属性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具有阶级性和过渡性特征,最终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资本现象,但是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却不相同。正确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对于我们今天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动和资本运营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是一个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工资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等在内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是对立、依附和对抗的关系、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有利于改善其生存状况等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必须加以坚持。但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等观点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以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 ,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表现了我们党的进步与成熟 ,显示了我们党的执政胸怀与治国方略。政治文明的概念 ,散见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著作中。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多次使用“资产阶级文明”的概念 ,称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为“文明国家”、“文明国度”、“文明社会”、“文明世界”或“现代文明”等等。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信用理论从经济利益关系出发,动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信用形式的发展演进,并对资本主义信用制度进行了历史定位。马克思信用理论,从经济利益原则、政府公信力、降低信用风险和生产力状况等多方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分离、城乡差别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城乡尖锐对立的客观经济条件及其历史根源,深刻揭示了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的内在关联、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趋势的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乡关系的终级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政府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设想到现实,从否定到有限度的承认再到肯定,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修正与发展的漫长探索过程。回望和检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城乡、市场和政府问题及其关系的认识、研究的演变,为我们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其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