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介绍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基本理论出发,从一种新的经济史学的角度对我国建国以来的会计史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它注重制度在整个会计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得出作者的几点认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与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关联:强制性抑或诱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魏巍 《改革》2013,(2):11-18
基于1997~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表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差异乃至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要盟 《特区经济》2011,(1):89-90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应对这个问题,民间金融在中国一些地区出现,并繁荣和发展了起来。本文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应该如何作为,在制度供给方面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顺利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尽管广西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享有政策优势,但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不尽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广西在体制改革、政策导向、思想观念等方面滞后,导致仅靠内生的、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难以有效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特别强调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必须借助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变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它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明显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种完全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信用制度的“外部收益”性,而政府确立面向市场化的改革后使商业信用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成为可能,非政府主体自发恢复被政府剔除于制度供给之外的商业信用制度,进而影响政府的制度供给,迫使政府最终设立发展商业信用的制度装置,促成商业信用制度实现诱致性变迁。  相似文献   

6.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提供金融服务的经济制度,与正规的金融制度相比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变迁应坚持半自愿半政府的原则,循序渐进构建多层次的民间金融体系。本文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我国民间金融制度产生的机理、存在合理性以及变迁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很多,但是影响日本经济的最本质问题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选择。在日本经济路径依赖严重和制度创新迫切的今天,任何细枝末节的经济政策调整都只能解决当下。日本经济的路径选择并不是人云亦云的"市场主导型",而是有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较为普遍,即政府和微观主体轮流充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第一集团。在综合原有制度变迁模式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主体转换假说,并对影响主体转换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转换时机的选择和转换失败的后果进行了理论性论述,这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演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制度因素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历程中,发生重要作用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为一种国家的意志,即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报业1978年开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报业的资本运营在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交互作用下逐步展开,表现为内部增加采编、发行投入以增加广告收入,外部融集资金合作办报.#  相似文献   

11.
12.
城乡一体化前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成都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龙华实践",之所以是独特而重要的,就在于其走出了一条以土地制度创新为起点,以合理的产业布局为支撑,以"三转三化"为目标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这种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政府倡导、农民主体、集中土地、产业支撑、利益协调、三转三化。"龙华实践"为城郊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为绩效标准,对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产量变化的绩效实证计量,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这时期财产权清晰、经营自由的农村土地制度绩效明显趋好,反之则趋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边界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市场的不完备导致经济主体获利机会不能自动实现,因此需要国家强制性推动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介绍了B2B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引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B2B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原因及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最后得出B2B电子商务发展是制度变迁的结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户籍改革难以突破的原因,在发展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如果户籍改革对地方经济增长或财政收支产生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可能会拖延或阻碍改革进程。基于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特大城市提高门槛对地方人均产出有正面影响,户籍改革动力最弱。其他城市虽然可以通过降低户籍门槛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但率先放开户籍制度可能引发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抵消政策效果,地方政府的户籍改革动力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逐步下降。同时,户籍人口增长会带来财政支出的显著增加,为避免户籍化政策对财政支出产生压力,地方政府会通过户籍门槛对流动人口进行筛选,将对财政收入贡献较低或产生明显财政支出的群体排斥在户籍门槛之外。本文认为中国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存在刚性,可以通过收回地方制定落户政策的权力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或利用财政政策降低户籍化成本,激励地方政府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论述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及相关的新制度经济学范畴,文章构建了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改革方式及中国的改革方式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潮涌现象与政府在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作用:以港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戈 《亚太经济》2008,(2):103-108
本文根据政府是否主导产业结构变迁将其划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并提出发展中经济更适于采取强制性变迁。这是因为发展中经济如果采取诱致性变迁,往往会导致"潮涌现象",而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则能够顺利促进产业升级。港台两地二战以来的产业结构变迁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经济中以诱致性变迁为基础的制度变迁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农民对改革的预期收益较有把握和路径选择成本低。但面对家庭承包责任制向农村经济的高度市场化改革,诱致性变迁就缺乏条件。城市经济中的强制性变迁选择虽有充足理由,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建设和城乡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其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应当从建立全国城乡统一市场的要求出发,把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有效结合起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罗琼 《特区经济》2008,(7):172-174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农村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探讨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动力,存在的制度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