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金融》2010,(4):3-3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指责为全球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自年初到现在,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持续施压。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随后,130名美国议员联名致信,要求美国政府指控中国操纵汇率。中美双方争议骤然升温。人民币升值与否?中国又走到了抉择的关口!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汇率机制考验国家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迪  郑娟 《国际融资》2003,(9):22-31
从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早些时候针对中国的汇率政策四处游说以来,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通过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将承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升值压力。 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有决定意义,所以说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美国是毫无争议的“关键先生”。随着美国大选开幕在即,布什政府要博得诸如制造业,劳工组织等这些重要领域的选票,人民币汇率政治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我们首先要坚定不移地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调节人民币的供求,释放升值压力;其次,要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最后,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请看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人员的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3.
马明超 《证券导刊》2010,(36):15-15
近日,美国再次在人民币汇率上向中国施压,企图将人民币汇率作为美国经济不振的代罪羔羊,此举恍如饮鸩止渴,对中美的经济前景以至全球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美国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从总统到议员一致强力施压人民币升值,甚至以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等手段威胁恐吓,以达到其目的。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经济会有些好处,但对中国的经济将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又到美国大选季,每一位候选人都需要一个安全的攻击对象。现在美国政治家斗法,经济问题是热点,但缺少好的解决方案;国际关系,选民兴趣缺乏,但容易预设立场。有没有集两者之长的议题?有一个现成的:人民币汇率。时下在华盛顿,谈到人民币汇率唯一安全的立场是呼吁对中国政府继续施压。尽管汇率操纵现在有了一个更中性的名称:汇率失调,但人民币被妖魔化的程度丝毫不减。  相似文献   

6.
《投资与理财》2014,(9):24-25
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一季度,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收报6.2180,单季涨幅2.71%。近时,美国财政部发布半年度汇率报告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并指责中国政府大规模千预汇市。导致人民币贬值,其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态度明显加强。其实,事实非常清楚,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美联储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今年初中国出口表现疲软,2月出现贸易赤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出现波动。这其实是很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近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汇改宣布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就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此次人民币升值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中国宏观经济启稳回升之际发生的,本文分析后认为此次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汇改的重启,根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人民币汇率成为美国、日本等国家内部某些利益集团指责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美国国内.有一些组织和人士提出要采用301条款制裁中国.建议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起诉中国。日本则在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然而近日我们看到布什政府反对向世界贸易组织就人民币问题起诉中国.反对向中国施压.而且说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那么面对布什政府的决定.中国政府应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性看待人民币汇率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不断施压,对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提出了较大挑战。本文从事实出发,分析指出了人民币压力的由来并提出我们应保持的立场,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柏 《金融博览》2006,(5):13-13
2006年4月15日《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中国外汇新政不大可能推高人民币汇率。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放宽境内居民和企业的购汇限制,首度允许境内居民和企业通过银行和券商投资境外基金以及股票和债券。迄今为止,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放宽外汇管制方面所采取的最重大举措,将有助于降低美国政府的批评声音。美国政界一直宣称中国在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从而使其出口商品更为廉价,能够不公平地占有市场。美国财政部已经暗示,可能在本月发布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可能最终引发贸易制裁,虽然它对中国此次的外汇新政表示了谨慎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民币汇率争议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向: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第三季度后,受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大幅降低.进入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3月15日.13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呼吁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并要求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商品实施反补贴制裁,随后,美国财政部决定推迟公布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报告,并称人民币是否升值"取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五个关键问题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从2003年开始对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有关研究文献表明:人民币汇率低估是中国国内学者都不怀疑的事实,但低估的水平目前是无法精确计算的,美国人也无法拿出一个让大多数人接受的人民币低估的数据;美国许多经济学家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但缺乏具体的衡量指标;美国施压人民币快速升值,但并未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产品减少对美国的出口,最终会被其他国家的产品取代,美国并不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得到减少贸易逆差好处;美国通过国际组织施压人民币汇率的手段不会成功,但可以利用国内立法以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办法报复中国.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被国际社会炒得沸沸扬扬,美国政客多方施压,强迫人民币升值,究其实质,是美国政客想借助人民币汇率来转移国内矛盾。中国无须按美国的指挥棒行事,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执和分歧,将不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其影响也将不可能被无限扩大,中美经济将在目前比较稳定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了近些年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升值2%。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汇率本身的一次重大调整,对我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2012年4月16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交易价格浮动幅度由0.5%扩大到1%,同时并将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现汇买卖差价由1%扩大到2%,这一政策的出台既顺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顺应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和现状,重点分析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下,美国频频对中国施压,敦促人民币升值,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以及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和内部矛盾归咎于中国,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来化解。文章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对美国、中国、世界经济的利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当前人民币升值是弊大于利,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复苏。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刚刚有所缓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又起.日前,美国国会130名议员就人民币汇率施压奥巴马,他们仍将美国从中国进口制造品视为其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亦强调"中国汇率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  相似文献   

18.
中美贸易差额在急剧增加,而美国认为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2000-2009年的季度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而中国对美国进口的人民币汇率没有相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张斌 《国际金融》2010,(4):55-60
在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美国政界和学术界连珠炮一般对人民币汇率不断施压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短期资本流入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平均保持在较高水平。2005年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曾经经历过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短期资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中国取得巨大的贸易顺差,随着中国取得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汇率不断成为西方指责的对象,西方进而提出人民币汇率被操纵的指控.由于汇率问题应由IMF排他管辖,故应根据IMF的立法规定来判断人民币汇率的合法性.循着这一思路,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义务与IMF立法的比对,结合现实实践的实证分析,笔者的结论是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操纵,所谓的人民币汇率操纵指控是伪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