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金融》杂志编辑部的同志几次约稿,希望我写点东西,追忆一下深圳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岁月里,经过的风风雨雨,创造中国金融史上的一百多项第一所收获的经验。总是觉得好汉不提当年勇,故迟迟未能动笔。仔细想来,在那个风火年代,我们作为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事记》主编吴晓灵定价:220.00元《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事记》是中国金融业第一部以编年体形式,忠实、客观、简明地记录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辉煌历程的大型史料工具书。它以金融制度变迁和重要金融改革措施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记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政策演进、重要机构变动和重要事件概要,完整地勾勒出了3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时代变迁,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索引。  相似文献   

3.
书讯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事记》,吴晓灵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本书是中国金融业第一部以编年体形式,忠实、客观、简明地记录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辉煌历程的大型史料工具书。它以金融制度变迁和重要金融改革措施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记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政策演进、重要机构变动和重要事件概要,完整地勾勒出了3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时代变迁,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索引"。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发展靠什么?靠改革开放。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我国金融业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理论。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顺应金融全球化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金融业在对外开放上大胆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2012,(20):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十多年,我国金融业稳步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大大增强了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迅速提升了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金融国际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经历了漫长封闭经济后,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国际化更新金融发展理念、制度、技术,以及金融资产和资本结构,不断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我国金融国际化始于改革开放。1979年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981年在深圳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圳金融尝过起步的艰难,经过快速增长的兴奋,有过调整转型的困惑,最终迎来科学发展的喜悦。三十年过去了,深圳金融已今非昔比。那么,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又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经验与启示呢?  相似文献   

8.
站在金融业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点上,人们无不为中国金融3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所感慨。改革开放30年,我国金融业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高效灵活的金融调控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从兼营工商信贷、储蓄业务及负责金融业全面管理,逐步转变为专门行使承担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从原来的手工操作到如今的数据大集中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高度融合,已成为金融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值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之际,本刊编辑部结合近期金融信息化的热点选取了几个关键词,借此回顾2008年中国金融信息化历程,重点展示信息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宏观货币调控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厂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增强,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全面总结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对理清改革思路,保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刊编辑部与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推出了“金融改革开放30年”,从宏观货币调控、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历程出发,总结了三十年的基本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此专题纪念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三十年。  相似文献   

11.
书讯     
《金融博览》2008,(11):3-3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事记》,吴晓灵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本书是中国金融业第一部以编丰体形式忠实、客观、简明地记录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辉煌历程的大型史料工具书。它以金融制度变迁和重要金融改革措施为主线,  相似文献   

12.
孙榕 《中国金融家》2018,(12):67-69
"再次来到广东,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就选择了广东。今年10月,习近平再赴广东考察,话语掷地有声,振奋人心。广东,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经济最强省份之一,也是全国举足轻重的金融大省。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中,深圳、汕头、珠海——有三个都在广东。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里,广东省几乎从"白手起家"一跃成为全国领先的金融强省,贷款、存款总量指标分别于1984年和1988年跃居全国首位,此后广东主要金融总量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我们要继续坚持金融对外开放的方针,加快银行体制改革,更好地迎接“入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概况  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首先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981年,香港南洋商业银行首先获准在深圳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在这之后,经过20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  相似文献   

14.
阿池 《金融博览》2009,(1):80-80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支撑。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金融业曾面临多种选择、多重困境、多重挑战,其间,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  相似文献   

15.
李德 《中国金融家》2008,(10):76-80
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不可复制性,在30年的改革之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0年间,中国金融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股权多元化前提下,架构了以信贷市场为主的涵盖货币、资本、外汇、黄金等业务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这一切,绝非一蹴而就。纵观俄罗斯、匈牙利、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金融改革,中国的金融改革更关注金融业和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最小的改革成本,中国金融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工业化中期的来临,机遇和挑战同在,金融业改革将面临新的命题。为此,本刊特邀金融界专家组织策划了一组报道,与读者一起重读30年改革开放中的金融历史。希望在梳理改革成就的同时,能够从中解读到更适合未来金融改革之路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并在金融业不断创新的环境下发展完善。我国在学习国外监管经验和总结自身教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监管思想和监管制度。但在金融产品迭代创新和金融业不断融合发展的今天,金融监管体系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肩负重任,未来还需在改革中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业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方向,在改革开放30年里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支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面对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当前我国金融业的飞快进步,我想起了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扩大货币内涵、划分货币层次,即把我国的货币划分为M0、M1、M2、M3几个层次的过程。回忆和研究这一过程,对于更好地运用货币层次,加强宏观调控,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金融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克剑 《中国金融家》2008,(10):28-29,104
忆50年经济改革,笑看花开花谢,观金融改革风云,评说潮起潮落。作为我国金融事业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作为改革开放50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见证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秦池江,面对记者的提问,打开了他尘封的记忆,以辩证的眼光向记者描绘出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5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和分析他对改革开放50年中国金融发展的千般感触。  相似文献   

20.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起步的,中国金融至今已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中国金融业发展说长,摸着石头过河多么艰熬;30年中国金融业发展说短,也是弹指一挥间。全面总结30来我国金融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