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全国范围的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财源不足,收入总量小;财政赤字,平衡难度大;债务沉重,财政风险多;机构臃肿,财政包袱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镇财政运转体制的弊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乡镇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收支管理日趋规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政府职能实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实行“分灶吃饭”,极大的提高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然而,…  相似文献   

2.
经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2000年的部门预算改革后,我国的财政体制较之以往取得了明显的体制创新成果。但是,县乡(镇)级的财政体制改革却进展缓慢,而且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并成为我国“三农”问题和农村税费改革难以进一步深化的直接制度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泰兴市为了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管理,有效缓解乡镇财政困难,根据市情,推出了“一市两块”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方案,决定对乡镇实行“三规范一保证”,即规范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规范乡镇财政监管措施、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其中对经济薄弱乡镇实行在现行分税制体制下的“乡财县管乡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职能、收支范围及规模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针对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运行困难的问题,江苏省兴化市及时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了乡镇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税改后乡镇财政收入的锐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既使税费改革顺利推行,又保乡镇财政的正常运转,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势在必行,然而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往往带有明显的长官偏好,使其不能起到缩小地方差异的效果,因此,必须对转换支付行为予以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汇报。会议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农村发展环境、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我们农经工作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笔者认为,要出色地完成这些新课题的调研,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高标准高质量提供第一手调研资料,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基层和农户入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成功经验,把握发展趋势,找出对策措施,掌握做好农经工作的主动权。一、站在全局的高度。要使农经调研的材料获得党委政府的认可,就必须做…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欠发达乡镇,财政风险普遍存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财政潜伏的风险和隐患日益明显。乡镇财政收入的减少造成乡镇财政正常支出困难,不能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与稳定,影响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完善乡镇财政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完善乡镇财政运行机制的思考叶宝珠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包括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乡镇自筹资金。1994年乡镇财政总收入已达786.9亿元,占县乡两级收入的48.4%。离开最基层一级乡镇财政的配合,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就难以进行。因此,新形势下如...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困难。“吃饭财政”和“负债财政”成为普遍的地方财政形态。本文通过对江西和河南一些乡镇财政运作过程的个案研究来探索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原因,认为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是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改革乡镇财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镇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最基层,担负着保障农村基层政权开支、支持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能。乡镇财政的实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政权的稳固运行,直接关系到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工作的成败,影响到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农民负担大幅减轻。但由于农业、农村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可能导致农民负担反弹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并未彻底消除。由此引发的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以来,“三农”问题已由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一群关心“三农”问题的知识分子的奔走呼号下,越来越多的变通民众开始认识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现在,一场关于“三农”问题的大讨论正在进行着,诸如“土地私有化”、“撤乡并镇”等问题被广泛而热烈地讨论着。素有“温三农”之称的温铁军博士一向认为自己是非主流的,但是他一些观点一经抛出,往往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破解“三农”问题的制度障碍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伟 《农村经济》2003,(11):35-37
一、破解“三农”问题的制度障碍”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显现出的部分地区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并长时间难以扭转而形成的。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但“三农”问题依然形势严峻 :农产品价格高、成本高的问题 ,已成为影响农产品提高竞争力的最大障碍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中 ,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外部运行环境不佳、内部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 ;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城镇化问题有待解决 ;乡村负债问题严重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困难重重 ;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农村矛盾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斩不断,理还乱。解决“三农”问题决不是任何一个单项措施所能奏效的,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重大矛盾,只有采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综合措施才能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当“三农”问题愈来愈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时,作为“三农”问题主角的农民对此却比较消极。中国的农民最朴实,也最讲究实际。他们只对实实在在改善他们生活的结果感兴趣,他们大都不太关心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更不太懂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对待“三农”问题的态度由积极变得消极。由期望变成无奈。这其中所隐含的东西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W县乡镇审计资料的分析,认为由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乡镇财政的补助收入超过上缴支出,乡镇财政总体状况趋于好转,农村税费改革正显现积极影响,但也不容忽视预算外乡镇财政比重过高、行政事业性收费急剧增加,应加以规范,承担起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信息传递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吃饭财政”的侵蚀、主体税种的缺乏和收支位移的挤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从操作的层面看、改善乡镇财政、需要深化撤乡并镇改革、弱化乡镇财政职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8.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税费改革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以乡镇为主”过渡到“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还是初步的、不稳固的,这一体制还需完善。从产品属性来看,农村义务教育作为;住公共产品,无论从产品属性上还是从纳税人的权利上,其生产应由政府承担。因此,要以当前的税费改革为契机,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调整投入结构;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2004,(5):11-11
以下为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有关农业的部分: 第二十条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  相似文献   

20.
《农村财务会计》2003,(1):16-17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2000年以来,安徽、江苏等地先后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明显减轻农民负担,初步规范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基本保障了乡村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经费需要,促进了农村各项改革和各项工作。根据中央有关“减轻、规范、稳定”的改革方针,国务院决定今年进一步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要积极支持改革,广大农民群众要踊跃参与改革,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