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典”犹如飞来横祸,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将中国经济搞得面目全非。人们刚刚还在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而喝彩,转眼之间,媒体头条新闻都变成了“非典”疫情,由于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9%,人们曾经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以高达7.5%以上。鉴于“非典”流行,2003年4月下旬,世界银行把中国经济增长率向下调了0.2个百分点。还有一些外国研究机构的估计更为悲观。究竟“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俊 《市场周刊》2009,(8):12-13
继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低于7%以后,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率提高到7.9%,上半年累计达到7.1%,经济触底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与2003—2007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比较,未来经济重回较高增长以后一系列支持条件将发生变化,经济运行特点也会相应变化。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编辑札记     
《市场周刊》2009,(8):3-3
七月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回升之后的走势如何,更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本刊特邀评论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特为本刊读者撰写专稿,对当前经济回升前景谈了几点看法。张立群研究员认为,继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低于7%以后,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率提高到7.9%,上半年累计达到7.1%,经济触底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与2003—2007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比较,未来经济重回较高增长以后,一系列支持条件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鹤 《中国物价》2007,(3):18-20
随着2005年下半年欧盟内部需求的复苏,欧洲经济2006年重新恢复到潜在增长率水平,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6%,欧盟25国将达到2.8%。主要推动力是内部需求的强劲增长、尤其是投资,以及持续的全球增长。不过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2007年经济增长率略降,欧元区和欧盟将分别为2.1%和2.4%。  相似文献   

5.
陈丽茵 《中国市场》2014,(16):17-19
据统计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波动起伏,随着2000年逐步上升至2007年的最高值14.2%,随后在2008年又出现了迅速的下降,而经济增长率下降至9.6%。从其增长趋势可见在随后的几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振荡波动徘徊的发展态势,而在2013年的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迅速降至7.4%,也对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因素,对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未来经济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而全面的探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增减情况、现状及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原因,努力从多角度对我国经济存在的潜在增长率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导刊》2009,(16):7-10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得到了抑制,经济运行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上半年GDP增速达到7.1%,全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09年可以实现8%的增长目标。  相似文献   

7.
2006年我国经济形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2006年,从我国经济周期性因素和三大需求变化看,经济增长率将有所回调,但仍会保持在高位。宏观调控既要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又要避免投资反弹。为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要扩大消费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8.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全年增长预测(一)经济增长由繁荣期转为调整期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逐季回落的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出“四落两升”特点。“四落”即GDP、工业、净出口、投资(实际投资增长率)增幅均明显回落;  相似文献   

9.
陈先 《国际市场》2003,(6):14-14
针对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遭受"非典"(SARS)肆虐,世界一些经济组织纷纷发表报告警告说,"非典"疫情将影响2003年全球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是否过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是经济过热的标志。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经济运行由总供给与总需求两方面构成;总供给可分为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总需求也可分为实际总需求与潜在总需求。经济(GDP)增长率,就是实际总供给的增长率;而潜在增长率,则是潜在总供给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台湾经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在20世纪末期曾一度傲视全球,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然而,自2000年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经济每况愈下,在2000~2004年的4年时间里,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只有2.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恶化和低谜,经济发展陷入二战以来罕见的困境。去年以来情况虽有所改变,总体经济呈现反弹复苏态势。但台湾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无论产品销售还是原料供给均来自岛外,因此,如果有一天失去国际市场的支撑,台湾经济必将窒息而亡。  相似文献   

12.
1、经济高位增长.达到或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一个经济体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时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由人口增长、技术进步、要素质量提高以及制度效率提高等冈素决定的经济增长率。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时.支持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一部分出现闲置.经济增长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当实际增长率达到或超过潜在增长率时,  相似文献   

13.
《市场周刊》2005,(5):24-24
支持钢铁业发展的因素1、国际经济环境继续改善:2005年受高油价滞后影响以及全球进入加息周期、非传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将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4年降低0.3-0.7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将降低15-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有所回落,GDP增长率将为35%左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今年以来世界上实现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物价水平这一组合的少数经济大国之一。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三季度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国际主要经济体经济减速和物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增加,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给未来经济运行平添了变数。但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长期有利因素没有变,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引导下,预计三季度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增速趋稳、物价涨幅趋缓的态势,经济结构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周期性调整压力,更是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压力。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是化调整压力为发展动力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场》2009,(7):41-41
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日前表示,中国经济下滑实际上是三种因素叠加的结果。第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2008年中国经济本来就已到拐点。因为中国10%以上的GDP增长率已持续了多年,这个增长率在当前世界原材料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是必然要下来的,刚好2008年也到了经济运行周期的拐点。第三,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多年前,政府就一再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范剑平  祝宝良 《商界》2008,(2):20-21
2008年国内外环境将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将高位趋稳.经济增长率小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固定资产投资略有降温。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奥运经济”将催生中国经济新气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贸易的特点是竞争激烈、方式多样、结构变化、经营复杂、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集团化。1993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回升和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国际贸易的增长率将略高于去年,明年会继续缓慢增长。预计90年代的世界经济将以中低速增长,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仍将超过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导刊》2006,(22):9-11
2006年下半年以来,影响宏观终济走势的一些重要先行指标开始出现了小幅回落的势头,经济持续升温的趋势有所缓解,但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继续运行在景气周期的高位阶段。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表象下,投资冲动与产能过剩并存、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失衡并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经济运行中的这些突出矛盾将会对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7%的提出旨在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一味追求速度……”专家如是说。 2003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9.9%,导致人们对经济过热现象担忧;有人说“非典”的负影响正好可缓冲人们对经济增长过热的忧郁。但无论如何,7%都是一个不可撼动的预期目标。且听专家对7%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论点进行了梳理,认为低于8%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低于潜在增长率。2013年出口形势将因国际形势好转而略有提升,投资将延续加快,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比2012年要快一些,但应该还在可控的范围内,估计在3%~4%的范围内。2013年应加大财政政策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形势运行的态势,必要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落实好稳定出口的政策;保证投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