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郝团虎  姚慧琴 《改革》2012,(7):19-25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有规律,如城市化滞后、农村工业化、农民工现象、城中村现象、强关系主导的就业模式等。现有的城市化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特点,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够消除强制性制度障碍对城市化进程的限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但容易造成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不利于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包括"隐性补贴"、"购物交换"、"城市村"等。  相似文献   

2.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了工业化,进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农地制度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变迁,形成了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的相互作用的历史演进过程,到197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对我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具体考察内容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如何促进农地制度和城市土地制度的统一、协调并实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了两种制度的协调和发展,反过来又如何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成艳 《山东经济》2005,21(6):113-116
我国农地制度曾以帕累托式改革绩效实现了向集体制度的变迁而被世界所瞩日。然而,农村经济在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农地集体制度面临着种种困境,并制约了制度潜力的发挥,农地制度改革必须向着产权明晰化、使用权制度多样化、法制化以及配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转变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可以成就几亿农民工的真正城市化;征地制度的改革将倒逼政府用心于集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破除农地转非农地的国家垄断使得农民持续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的权威,可以均衡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制度的互动关系:美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美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演进分成三个历史阶段,深入分析三者相互作用和内在机制,并运用实证分析进行佐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制度的相互协调发展,是促进美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类平 《中国城市经济》2011,(3X):262-262
农民工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群体,随着人数增多,有城市化的迫切需求。这有利于我们深入、系统地探讨中国特色的城乡人口转移和城乡和谐发展。但是农民工市民化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有社会原因、制度原因、农民工自身原因,本文主要是探讨农民工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以及制度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决定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以土地换保障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增加了制度约束线的纵截距和斜率,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破解“土地财政”悖论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资本化驱动,导致可持续城市化出现四大悖论。破解土地财政悖论的制度安排,应着眼于各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思路,在促进城市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严格界定公共利益,促进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完善;重启财税改革,把握合理划分税权这一制度核心;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为原则,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进而全面破解土地财政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动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省市制度互动视角,探讨中国以省级政府为第一行动集团的中间扩散性型制度变迁,对中国城市化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对由23个省份样本、252个城市样本构成的二层数据模型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城市化进程是影响城市服务业增长速度和比重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利用城市化推动服务业发展背后,所属省的制度和政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变城市化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强度,间接影响所辖城市的服务业增长速度和增加值比重,这意味着制度变迁进程在省份之间的不均匀分布也会成为城市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现象的一种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宣昱婷 《乡镇经济》2009,25(11):119-122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从该制度发展的现状来看,各地在探索中形成了几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也存在制度供给不足、资金来源匮乏、参保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确保失地农民“老有所养”,文章从路径选择、资金筹集、参保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住房建设作为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实现了越来越快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建房热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设计、规划不合理等等,这就需要找出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从而促进农村住房建设取得“量”的增加的同时注重“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吴光宇 《特区经济》2011,(3):187-188
农民合作组织是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但是在积极推进和倡导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同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制约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本文将对制约新农村牧区农业经济合作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和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着重从盘活农村土地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旅游是我国国内旅游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目前,农民旅游市场已具备一定数量规模,但却没有形成经济规模,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农民旅游的限制性因素入手,探讨发展农民旅游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山东例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省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农村金融信贷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农村储蓄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负效应。应采取增加农业贷款的支农力度,强化财政支农的力度,以及避免农村资金倒流等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的作用也日趋显现。本文以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数量、类型、发展状态、运作模式、存在问题、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机理,并由此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选择与组织创新机制提供操作指导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户基于自身的现实需要而寻求联合,与合作社领办人达成利益上的一致,这种利益上的诉求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基于利益诉求不断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各种扶持与推动措施,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外源性动力。而这种内、外源动力的关联点则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程度。基于这种动力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公司化、内涵式、融入式三种发展趋向。而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从统筹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机制、以区域创新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活力、规范和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来进行着力。  相似文献   

18.
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将农村转变为城市,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侵害失地农民利益的现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黄素心 《特区经济》2010,(9):163-165
农村地区资金大量外流和贷款难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障碍。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开虽然可缓解这些问题,但却很难提高农业的生产率,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要提高农业生产率,政府除了利用工业反哺农业及促进农民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之外,还须促进土地流转和支持农民创业,以达到农民收入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入手,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规模、数量、层次、经费、业务范围、人才、农户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